戰地文化景觀是我們的瑰寶
眾所周知,金門的文化、經濟與政治歷史與1,600年來島嶼移民的發展密不可分,移民的過程中歷經戰爭的洗禮、族群的遷徙與文化的融合,在閩南沿海不斷受到鄰近社群的侵擾,也成為防禦海賊與國族紛爭時的重要基地。移民社會的豐富遺產,包括了數百年前迄今的有形「防禦」性設施、建築群及國共戰爭後的「固若金湯」軍事工事,無形的宗族文化、婚喪節慶禮俗等,是金門得以成為「活的」文化的見證,也是能以「金門戰地文化」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的重要核心內容。
國際上對於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影響深遠,於1979年頒佈的澳洲《布拉憲章》(The Burra Charter),對地方的「文化重要性」指出,它是「對過去、現在及未來的世代具有美學、歷史、科學、社會和精神之價值,包含於遺產地本身、遺產地的組構、場域、用途、相關事物、意涵、記錄、相關場所及物件之中。而遺產保護的目的,就是通過確保一切介入行為和行動,都能滿足對文化遺產真實性的全方位檢驗,以保存此文化的重要性」。
葡萄牙「帶駐防的邊境城鎮埃爾瓦斯及其防禦工事Garrison Border Town of Elvas and its Fortifications 」,是17世紀至19紀期間修建,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防禦幹溝系統的遺存,代表著同類防禦工事中保存最完好的典範,因此於2012年獲世界遺產登錄成功。相較於金門,當前保留的戰地文化遺產,不只是1949年後冷戰的遺存,從島嶼歷史可見,在歷代爭戰、不斷遷徙與族群融合的過程,才焠煉出獨特的環境及文化。這種戰地文化景觀,在實體上保有人工構造物、景觀和人工紀念物,在「無形」上仍有保存的傳統祭祀文化、宗族文化,及戰地政務時期所遺存的種種影響。此戰地遺存的文化,兼具從「負面世界遺產」(對抗、戰爭、悲劇)走向「正面世界遺產」(和解、和平、喜劇)的教育示範與啟示作用,代表人類追求和平共存的普世價值。
金門推動申遺,若能從更高的視野來強化主題,凸顯人類重要的歷史與價值特色詮釋,才能聚焦論述,也得以在國際上獲得認同。而這些文化遺產的價值,在當代,則必須經有計畫地整理、研究,才得以凸顯其真實性、重要性。當文化遺產的維護以及文化觀光陸續成為各國發展的重要政策之際,富含豐厚遺產的金門應當如何回應?
在推展戰地文化景觀作為金門推動世遺的重要核心時,首先可強化戰地文獻的整理與研究。縣府、國家公園管理處及軍方必須重視冷戰期間的史料蒐集與研究,在三方合作下,未來的研究成果可成為配合各軍事遺址觀光的展覽解說基礎,可提升如翟山坑道、九宮坑道、獅山砲陣地等遺址缺乏其修建歷史、過程等真實史料、展示的問題,也能豐富觀光、教育資源。
其次,應從世遺推動的角度、國際級戰地文化景觀保存的視野,重新檢視當前營舍保存的問題,應由縣府主動與軍方合作解決重要軍事構造遺址之公、私有土地紛爭,極盡全力保留具價值營舍、構造,而非放任其拆除。唯有重視其價值的陳述、保留戰地遺構真實性的完備,才能避免軍事遺址不斷消失的危機一再發生。
在金門面臨快速發展的迫切需求又意欲保存文化遺產、發展文化觀光之時,世遺的推動必須先從瞭解文化遺產資源的重要性開始做起。金門戰地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程度,應基於其代表性、稀缺性、條件性、整體性等來加以評估。若能重視世遺「真實性」概念,則任何軍事遺構的位置、環境、形式、材質與設計、用途與功能,以及「無形的」或本質的特性,都將是評估的依據。
戰地文化景觀是我們的瑰寶!我們呼籲,推動申遺必須理解澳洲《布拉憲章》的規範與意義。未來,唯有政府各單位間相互合作,即將大量消失的軍事遺構才有留存與喘息的機會,具國際級價值、人類重要典範的金門戰地文化才能真正躍上國際舞台,為世人所體認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