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燕南書院復現朱子學風
──為燕南書院歡喜入厝暨太文巖寺開光安座敲邊鼓
〈讓燕南書院活過來〉,戒嚴、軍管時期,一九九○年九月六日,來自記者曹韵怡刊在台北《聯合報》文化廣場版「人文關懷」的一篇報導,首度披露了民間文史之士正醞釀發起重建「燕南書院」的訊息,「據金門縣誌記載,南宋時,儒學大家朱熹曾兩度至金門講學,並在燕南山設立燕南書院,可惜到了明代已無確切遺址可考,學者們無不希望重新為它作完整深入的考察」,「在燕南山重建燕南書院,是為強調一份『歷史的質感』,金門公車路線空有『燕南山』一站,卻不見燕南山的歷史、文化標的物,希望能在金門八十一年開放觀光之後,爭取到另一個觀光據點」。原本止於庶民生活記憶中「消失的書院」、「想像的地圖」,沒有人可以料想得到二十年後美夢成真,「金門縣燕南書院歡喜入厝暨太文巖寺開光安座」系列活動行將實現,寫下金門人集體創作復現一座宋代書院與明代五大名寺的人文傳奇。如今,書院重現了,朱子學風、書院教育能否活化,與書院併存的寺廟信仰香火如何延續,此一「靈魂工程」更勝於「硬體工程」。需要官民投入更多的情感、心力灌注。
從一枝筆開始寫起,民間文士與聚落居民歷二十多載的發起推動,引發官方的重視,直到二○○六年五月,金門縣文化局委託研究單位中國科技大學完成《金門縣燕南書院暨太文巖寺興建計畫之復建評估研究調查〉,又取得文建會(今文化部)登為全國第一例文化景觀後,二○○七年起正式進入規畫設計、環境整體考證復原,耗資一億多工程費、耗時近六載,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上午十時,位於金城鎮古區268號的「燕南書院」、「太文巖寺」就要開幕、開光,隨後由出資興建的金門縣政府與社團法人金門縣燕南山書院暨清水祖師經營管理協會共同擔負經營管理之責。
從有限的文獻線索尋找靈感,發揮人文想像空間,燕南書院是金門民間與官方合力復現、活化歷史景觀,使之成為人文景點、亮點的絕佳案例。南宋大儒、一代理學家朱熹仕途之初任同安縣主簿視學浯洲,「設帳燕南院」傳唱八百多年的人文樂章,也將因書院的再造有了個「海濱鄒魯朱子島」的旋律與圖像。但燕南書院再現的精神與發展,也如易學、書藝家姜一涵教授登山造訪時發出的關切,「書院的殼有了,靈魂呢?」
一九九○年秋季,在世界文化遺產重鎮福建武夷山舉行的紀念朱熹誕辰八百六十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董金裕教授發表論文〈朱子與金門的教化〉,籲兩岸重視朱子與金門的人文關係,他強調「金門以此孤懸海外的區區小島,而能脫除蠻荒之羽,蔚成良好的風俗,並培養出良好的人才,且在學術上有可觀之成果,雖然不是朱子親自施教所使然,但是間接受到了朱子的霑溉,則不容置疑。朱子對於金門文教之興盛,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關聯」,這一段客觀的論述,帶出了朱子之於金門文風的深遠影響,也間接點出了「燕南書院」存在的人文象徵、歷史意義。
朱子理學文化被視作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中之重」,金門的文化論述中也少不了朱子,更是追索朱子人文發跡的源頭,如今因著「燕南書院」的再現,勢必牽動世人踏尋「朱子島」的腳步,也為金門推動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加溫,因之,如何跳脫止於一座書院、廟寺的外殼格局,導入朱子學說的精神、書院教育的活化,才是燕南書院「復活」後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