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洲戰地曙光織出文學島嶼
──從金馬文學特展看形塑構築金馬文學館的可能
「孤懸海隅的金門、馬祖,在國共對峙的年代,曾是『反共前哨』,烽火連天,在死亡如影隨形的情況下,唯有文學得以倚恃,控訴戰爭的殘酷及不義」,戰爭與文學,舖陳出兩座島嶼從戰地烽火走向開放自由的歷史發展進程,一場文學特展,照見了軍事構築以外的文字力量,呼出了戰爭與和平的普世價值,也引發我們如何蒐羅、保存、活用金馬文學史料,建構金馬文學館,提供台灣文學發展新探索的深層思考。
台南的國立台灣文學館主辦,與金門縣文化局、連江縣政府文化局合辦,二○一三年元月二十五日起至六月十六日止,在該館展覽室C,推出《仙洲、戰地、曙光:金門馬祖文學特展》,開幕當日,金馬兩地文化局長、作家代表、同鄉齊聚,一同走進了以古典、戰地與當代風情為節奏的展場空間;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於揭展致詞,闡述了金馬文學特展的策展理念,是以金門、馬祖兩地文學發展與作家作品介紹主題,呈現兩地從古典文學時期、軍事戒嚴時期,到解除戰地任務二十年來的文學發展面貌,並介紹眾多優秀的金門、馬祖籍作家,生動呈現戰地文學中的殺戮、恐懼及死亡的黑色美學。
《仙洲‧戰地‧曙光:金門馬祖文學特展》展場,是由五個分區構成,包括「細說前世今生:金馬簡介與文史紀事」,「悠遊海上仙洲:古典文學史料中的金馬風情」,「走過烽火連天:戰地風雲的描繪與刻寫」,「回首故國依舊:平淡天真的在地風情畫」,「看見和平曙光」,透過歷史時空的轉化,展場內展出一百五十餘件文物、史料、影像及作家著作、手稿等珍貴文件,我們得以從中閱覽到南宋朱熹〈次牧馬王祠〉詩作及元、明時代文士丘葵《釣磯詩集》、盧若騰《留庵詩文集》等古典文獻,也能走進一九四九以後的兩岸冷戰年代,讀到將軍作家公孫嬿的小說《夜襲》,作家訪問金門馬祖時的小說集《第一線》、《海與天》,以及朱西甯的長篇《八二三注》、洛夫的長詩《石室之死亡》手稿、墨痕,並且能一覽從民初到戰地政務時期的金馬刊物,如《顯影月刊》、金門日報料羅灣副刊、馬祖日報雲臺山副刊、《金門月刊》、《金門文藝》、《金門報導》、《馬祖通訊》等。
古典文學史料中的金馬,重新發掘、閱讀,印證文學在金馬兩地源遠流長,「浯洲」金門文風鼎盛,「上下竿塘」馬祖文化豐厚;戰地風雲的描繪與刻寫,非在地籍作家的文學書寫,更彰顯出金門與馬祖在歷史交會點的特殊意義;平淡天真的在地風情畫,在地作家的風土追憶,旅外作家的故園之思,展現了金馬文學獨有的常民生活書寫、懷鄉誌記。從文學世界裡,讀到的金馬既是海上仙洲、又是烽火亂離的前世今生,再到看見和平曙光,金馬文學特展也提出了策展思索,「對今日的世人而言,金門、馬祖褪下了戰地色彩的外衣,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學價值,也迎接著和平曙光的到來。在閱覽了金門、馬祖文學發展的面貌之後,兩地未來發展的道路在何處?值得我們在觀展後認真省思」。
別於一般展覽的文學氛圍,《仙洲‧戰地‧曙光‧金馬文學特展》的展場佈置有砲彈有地雷,也有文字有詩篇,透過文學力量,彰顯島嶼的生命美學,也讓我們體悟到回到故事的原鄉各自打造金門、馬祖所屬文學館,保存、展示文學與土地記憶的迫切性,並提供台灣新文學發展另一種探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