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族譜編修精進文化資產作業
金門解嚴以來,民間藝文團體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各項公共文化活動顯得更加熱絡。其中成立近十年的宗族文化研究協會,更戮力推動宗族文化活動,特別是投入族譜編纂不遺餘力,對保持地區文化資產具有深層的功效,值得肯定。
金門各姓氏宗族大都由漳泉地區而來,當開宗先祖落腳浯洲,選擇適切地點定居下來,繁衍子孫後,一個個自然村因而形成,而人數結構到達一定規模後,隨著宮廟與宗祠的設立,聚落活動也就漸漸旺盛,而炎黃子孫宗族文化芻型於焉成立。
自一千六百年前,金門先民相繼抵浯開墾,胼手胝足,落地生根,雖然隨著歲月變換,許多早期先民開墾足跡已難考證,然而,就目前金門自然村中,乃不乏數百年浯洲開墾歷史的宗族,包含陽翟、瓊林與青嶼…等姓氏族親,而追蹤這些宗族蒞金開墾發展脈絡,各族群自行傳承的族譜即為關鍵證物。
金門數百年蒞金開墾的姓氏宗族處處可見,並非每個宗族的族譜能夠正常傳承下來,天災人禍是主因,氣候潮濕與意外毀損等也都讓族譜保存不易,再加上某個階段姓氏族人疏於管理與編纂作業,致讓內容參差不全,有的內容還張冠李戴,未加考證,讓人啼笑皆非。
有人形容家鄉是祖先流浪中的驛站,實際上,由古浯洲到金門,每當島嶼民眾人口到達一定數量,即有往外遷移的動線,這種不自覺的調整功能,也讓各個姓氏族群繁衍得更加寬廣。以金門現有眾多姓氏而言,他們除了在漳泉有開浯先民的誕生地,或開浯第幾代又往外遷移的族人,同時,亦可見明清時代遷往台澎的族親,或出走南洋的親友,而族譜便是牽連族親相認的重要源頭。
七零年代,台灣開啟民眾赴大陸探親後,金門定居海內外的族親有的也開始取得連繫,雖然當時的環境背景須透過第三地才能見面,並多以尋訪民國三十八年後離散的親人為主;金廈航道開啟兩岸小三通序幕後,才真正讓金門各姓氏宗族的尋根之旅更加熱絡,同時也牽引著海外金僑返鄉認祖歸宗,而藉由完善的族譜資料,也讓許多返鄉僑親由不知所措轉為破渧為笑。
十年前,宗族文化研究協會適時成立,相繼在海內外同鄉會舉辦族譜展覽,同時協助許多姓氏宗族免費編纂族譜,解決族譜因資料不全、或破損失散等問題所造成的困擾,當更多姓氏宗族一本一本的族譜相繼編修完成,也讓更多族親得以便利尋根,對金門的文化保存和族群融合實在值得鼓掌與肯定。
金門族譜編修興盛熱絡,也引來兩岸同好的交流和分享,台灣許多族譜收藏家也都擁有金門各姓氏族譜,近期更有新聞報導北台灣某位收藏家將手中收藏的族譜免費提供給美國相關單位掃瞄建檔應用,金門姓氏族譜亦包括在內,這樣行徑是否侵權,值得思量,也印證著族譜雖為民間姓氏宗族產物,但也是地區文化資產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