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先於開發珍貴的文化資產保存課題
──文化部長龍應台走訪金門之思
「文化與開發不必然相斥,但希望讓文化先於開發」,「金門的戰爭文化史蹟是國際冷戰史中的『活體博物館』」,「金門的戰地文化資產,不只是金門獨一無二的世界資產,更是台灣人從戰爭走到和平一種情感的胎記」,「在中華民國的領土裡,金門的閩南文化之美,相對任何其他地區,是最具完整性的;以金門洋樓建築群而言,同樣是獨一無二 !」
無論是戰爭史蹟、閩南文化、 洋樓建築,看在龍應台眼裡,都能從心中發出「獨一無二」的讚嘆,更以「活體博物館」、「世界資產」來形喻金門的文化寶藏。文化部長龍應台金門之行,特別是拋出「文化先於開發」一語,等於為島嶼中人,也為島外之人,上了一堂寶貴的金門文化資產課。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各界期待多時的「文化部」終於正式揭牌誕生,作家龍應台首任行政院文化部部長,同年五月二十四日,我們發表社論〈文化 飛越藩籬的翅膀:文化部成立對金門文化行政方向的挑戰〉,論述歸結道「具備豐富、獨特文化條件的金門,必須拿出實力、方法,在文化部成立的這一波文化浪潮中,讓文化部再一次看見、聽見金門,給予文化政策、資源的支持,創造文化優勢」。
如今,文化部成立周年了,首任文化部長的首度金門行,龍應台遲了年餘才到來,而上任之初,她即走訪馬祖,在軍方安排下登上亮島考察、保存「亮島人」遺址。在大學生時代、台北市文化局長任內及客座香客大學等多個時期造訪過金門的龍應台,金門的一九四九、雷區、洋樓、文史,也都出現在她的筆下,「金門的美,怎麼看都帶著點無言的憂傷。一棟棟頹倒的洋樓,屋頂垮了一半,殘破的院落裡柚子正滿樹搖香」,「你騎一輛機車隨便亂走,總是在樹林邊看見『小心地雷』的鐵牌,上面畫著一個黑骷髏頭」,「金門有一株木棉樹,濃密巨大,使你深信它和《山海經》一樣老。花開時,火燒滿天霞海,使你想頂禮膜拜」別於一般觀光客的走馬看花,在她筆觸裡的金門,多了文學眼顯微的美,還有著望遠歷史的重量,以及如何留住豐厚人文資產的現實處境。
轉換過去的作家身分,但未忘記已建立對待金門的獨特情感記憶,二○一三年六月十七、十八日兩天,以文化部長身分走訪金門、考察文化的龍應台,也果然不同於其他中央高層到訪時的政治「宣示」、「指示」等形式,她敏銳地抓住有議題的景點,採取走動式的文化行銷、開講,譬如她以考察戰爭遺蹟的理由登上軍方即將釋出、開放觀光的大膽島,並提出了「文化先於開發」概念,為保留大膽島重要的文化資源,希望國防部在以任何形式釋放管制之前,能先讓文化部以文資的角度進去,至少以三個月時間對全島進行文資調查,她強調文化與開發不必然相斥,但她希望讓「文化先於開發」,然後再採行細水長流,有成熟思維的開發方式;軍事史蹟之外,龍應台行前也作足功課,掌握到金門當前搶救、保存洋樓群的迫切課題,她特意到碧山社區探訪已列入古蹟的「睿友學校」和遭地主賣出的「陳清吉洋樓」,當場指示隨行的文資局長王壽來立組一個會勘小組進駐金門,全面對洋樓進行普查,她表示透過此方式,文化部將給金門縣政府、文化局更具體的建議及協助,希望不只做獨棟,而是朝聚落群聚的保存方向。
以《野火集》、《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等著作享譽兩岸及華人世界的龍應台,具有作家的光環與影響力,所到之處、所發表的言論,總能引發媒體、社會關注,此番以文化部長身分首訪金門,也等於為金門作了一次提升能見度的文化行銷,更重要的是她提出的觀點與作法,諸如「文化先於開發」、「群落群聚的保存」,留下了一堂值得我們省思的文化資產保存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