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史重思金門的戰地文化遺產保存
從世界歷史的觀點來看,1949年以降,金門的角色不只是國共軍事衝突的戰地而已,還是以美國為首的「自由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陣營」之世界冷戰(Cold War)對峙的前線,與南北韓的板門店、東西柏林圍牆地位一樣重要。
在長達43年(1949-1992年)的軍事治理下,金門社會被高度的壓抑與動員,空間也徹底軍事化,戰爭讓金門居民留下深刻的創傷經驗。同時,為數眾多的臺灣青年來到金門服役,在此度過離鄉背井的軍旅生活。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金門的戰役史蹟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為有形的(物質性的)遺產,如戰場、軍事據點、碉堡、坑道、紀念性建築物等空間設施;一為無形的(非物質性的)遺產,如集體記憶、口述歷史、戰地文學、高粱酒產業、飲食文化等。因此,在思考軍事資源活化利用時,必須同時考慮這兩大類型的資源。
另外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由於軍事建築為了防禦之故,多數具備低度利用與隱藏地景的特點;前者說明軍事營區符合當前的生態永續原則與綠建築標準,包括良好綠化、優異基地保水性、生態多樣性等;後者則是提供人為設施如何與環境融合、共生之可能性,對島嶼的建築設計與景觀設計有重要參考價值。從這些新時代潮流重新檢視金門軍事建築的價值,可以找到這些文化遺產的新意義。
在主題賦予及經營管理方面,文化部長龍應台一再提醒,應避免「綜藝化」與「淺碟化」的問題,亦即金門的戰地文化遺產必須要有歷史文化的內涵,而非主題樂園。西方近年來觀光學界所提的新興概念「悲暗觀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們根據20世紀人類悲慘經驗及其歷史場景之研究,如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猶太大屠殺(Holocaust)集中營、冷戰象徵的柏林圍牆、大英帝國的戰爭博物館、諾曼第登陸海灘、日本廣島與長崎的原爆紀念館公園、美國夏威夷珍珠港被擊沈艦艇亞歷納號紀念館、華府越戰紀念碑、達拉斯甘迺迪總統被行刺地點的第六樓博物館(The Sixth Floor Museum)等,提出人類歷史悲劇的地點或地標可發展為觀光或旅遊的據點;遊客藉由參訪這些歷史場域,可以深刻地認識、省思歷史上發生的種種迫害、殺戮之悲慟與陰暗。悲暗觀光,讓遊客能從心靈的「感同身受」進而達到記取歷史殷鑑的教育效果。
這是金門真正走入「後戰地」歷史的重要過程。金門的戰史館、軍事營區(如太武山)可轉型成為戰爭博物館群及和平公園,引介金門在20世紀後半世界冷戰、兩岸對峙的關鍵角色,以及駐金軍人與民間社會長期的犧牲與貢獻,利用不同戰地空間上賦予原貌體驗或引入新的主題、生態觀察等,當可豐富其內涵;各聚落也應儘量發掘自身的微觀歷史,收集各式的戰地生活用品、文物、影像、書報等材料,作為展示主題,投入活化、再利用既有的戰役史蹟,使之成為地方鄉土教育解說、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
如果這樣,是否具備世界遺產身分已經無關宏旨,金門將會重新贏回世人的注目與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