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推動戰爭博物館群
日前金防部排雷大隊在「后扁」,以雷聲十二爆歡迎文化部長龍應台,讓龍應台見證國軍掃雷計畫中最後一批地雷;龍應台以「既感傷又感動」的心情,肯定國軍排雷弟兄,冒生命危險,收拾災難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龍應台表示:國防部有很多管制營區即要釋出,文化部希望與國防部合作,把它們變成冷戰時期的博物館群;用國際語言,述說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自己不好好地說,別人就會拿去說;但別人說的故事,可能不會是我們自己所認同的版本。
好一個「用國際語言,述說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如果自己不好好地說,別人就會拿去說;但別人說的故事,可能不會是我們自己所認同的版本。」猶記之前本報即以「坑道的再生緣」為題,針對遍布金門之軍方坑道有感地引述:莫斯科地下深處有一座冷戰時代建造的核戰掩體,如今被一私人機構買下,轉型成博物館兼娛樂中心,這就是俄國坑道的再生緣。
反觀金門,多年來,遍布於金門各軍方建物要塞,若屬民地,由於牽涉私權與民間的自由處分權利,公部門無從管轄,只能尊重民間建設或開發的意願。即便有獨具特色的軍方建物,亦無從保留,抑或民眾好不容易取回土地所有權,短期內並無開發或建設的意願,軍方遺留的各種建物遂成斷垣殘井、荒蕪地景,頗令人遺憾。
平心而論,作為當年反共抗俄最前哨的金門,在歷史長河中,有多少軍方建物、要塞、坑道,面對這些當年歷史產物,運用得當則將帶來利基;運用不當則後果將不堪設想。舉例而言,花崗石醫院已走入歷史,縣府經過近年來的積極接觸與謀劃,即將讓這處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營區蛻變成金門酒廠窖藏級酒品試驗空間,並規劃為國際級文創園區。且明年2月將初試啼聲,成為亞洲國際藝術節的展場,希望向全球展示金門獨特的文化地景。這就是一個成功案例。未來該如何針對這些後冷戰產物妥善處理,實不容拖延。龍部長的建議,不但可行,且具遠見;然而,面對私有土地所有者之權益,試問有誰願主動放棄之,任官方供設置所謂「戰爭博物館」呢?
「全贏才是良政!」為了完成上述目標,並兼顧所有者之權益,我們建議,相關單位可針對遍布金門之各處荒山,即當年駐軍之所在,以大格局之眼光,進行規劃,予以有效開發及利用。針對應保留之軍方營地,若涉有私人土地,或可考慮透過包括土地重劃或任何方式予以補償,藉此吸引民間私有土地參與軍事地景的保留。如此,不但可有效落實龍部長之遠見,成立咱自己之「戰爭博物館群」,開拓金門觀光遠景,兼可照顧土地所有者之權益。更可有效改善金門地貌!如此三贏之政策,才是務實之至道;更是政治家百年之大計,敢以此與有志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