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僑胞返鄉學習華僑精神
六月底的金門,很有僑鄉的氛圍。
在「兩岸僑界懇親節│閩南僑鄉文化交流活動」的大框架下,各地僑胞代表受金門縣政府之邀,返鄉參加華僑論壇、學術研討會、藝術文化節等活動。這些超越政治的情感交流,不僅是海峽兩岸僑鄉共享的歷史記憶,也是閩南僑鄉與海外僑居地的文化聯繫。放在全球化的年代來看,特別有意義,也是「金門走向世界,世界走進金門」的入門鑰匙。
眾所皆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閩南人出洋主要原因是經濟因素。為了求生存,他們不得已離開家鄉,到海外發展。他們在異鄉辛苦打拚,生活極為樸素,卻往往將儲蓄所得匯回家鄉,不遺餘力地照顧親族。此外,關心故鄉公共事務、促進國家改革興盛者,1910-20年代初的王敬祥(旅日僑領)、1960-80年代的林德甫(旅汶僑領)即為例證。這種不忘本、不忘根的意識,存在於華僑的心中。海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雖然已經「落地生根」或是生活富裕,但多數也保持著早期移民的勤奮精神及華人的「心繫故土」傳統。
其實,不論經濟地位高低、事業成功與否,每位海外華人的生命故事都有其動人之處。試想,當人動心起念,決定放下熟悉的環境,到未知的世界尋找機會,其背後一定有許多的原委,可能是大環境經濟的逼迫,也可能是個人夢想的追逐。瞭解這些故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閩南人的近代歷史經驗與冒險犯難的拓殖精神。再來,當我們看到在海外僑領成功的一面時,或許應該進一步思考他們所經歷數十年的辛勤或挫折、甚或是一兩代人的打拚,以及把握了許許多多的稍縱即逝的機遇,才能變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光采面貌。馬來西亞丹斯里楊忠禮博士如是,新加坡蔡其生副主席亦然。所有歸僑帶回來的、分享於我們的是一個又一個精彩動人的家族事蹟,以及值得學習的華僑精神。
現在,金門的文化旅遊資源之一,即是當年華僑所遺留的空間遺產。在當時幸運致富的人,興建村落大宅或洋樓,除光宗耀祖外,並期待晚年得以落葉歸根。這些建築風格,除了運用閩南傳統民居建築的格局、材料之外,常常融合了南洋殖民地建築特徵,使之成為「中西合璧」的風格。這些建築,已成為閩南僑鄉重要的文化藝術,更是華僑出洋奮鬥史的歷史見證。一直到今日,仍有海外有所成者,返鄉興建紀念館以緬懷父母恩情、祖德庇蔭。楊忠禮博士在東堡所建的「明馨祖祠暨楊清廉紀念館」、張允中先生在沙美所建「張文夏、黃玉燕紀念館」、林再球先生正興建中的頂后垵「思源樓」等,均成為金門僑鄉的新地標。顯見這些根基於鄉情的血緣文化網絡,歷久彌新、與時俱進。
華僑出洋史話,是一部艱苦與機會交織的動人詩歌。它出現於家鄉困苦的年代,激發了人們求生存的意志,也讓我們看到海外成功者不忘本、照顧親族的具體事蹟,以及關心故鄉發展的愛鄉情懷。華僑精神的研究、發揚與推廣,放在當前相對富裕的金門環境來看,是激勵我們年輕後輩學習吃苦耐勞、追逐夢想、飲水思源、回饋鄉里的活教材。
這些不辭辛勞從各地返鄉的僑領們,金門永遠是您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