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島嶼觀光應善用文化與生態資源
金廈海域泳渡暨搶灘料羅灣,這樣源自於特殊環境與歷史下所形成的兩岸水域活動競賽,近年來每年吸引了許多泳客前來金門,對金門的行銷及能見度具有一定的效益,也能凸顯島嶼金門的特殊性。如果能持續善用這樣的環境、地理優勢,提高各項活動中的附加價值,即能確實為金門加分。
當今世界各島嶼的發展,多數倡議以觀光發展為核心,因為島嶼有其環境與生態的特殊性,進而衍生出島嶼的文化特色,吸引了生態與文化觀光的人潮。如從生態學角度觀之,島嶼的物種常因面積匱乏、物種稀少、移動受限,而易形成特有或隔離的族群。如此獨立演化或缺乏外在的影響下,在遺傳結構上較為單調,但也保留了古老基因,而有別於其他環境下的發展。因此,在島嶼上的生物,具有生活安逸悠閒、競爭程度較低及能避開外來侵擾的優勢,但也形成缺乏外來基因的演化、應變能力低及適應競爭能力較弱的缺點。
這樣的觀察似乎也真實反映了金門的歷史發展。我們因兩岸對峙下被隔離,保留了文化傳統與環境的純淨,這是金門的優勢與特殊性,具有高度的原生價值。然而,在解除管制及兩岸開放往來後,鄰近的大陸強勢經濟、文化衝擊,又似乎反映了生態學上的距離效應 (distance effect) ,也顯示島嶼生態與文化的脆弱性。整體而言,如金門小型島嶼的淺碟型環境,是無法承受爆量之外來活動或產業,因在島嶼環境中其複雜性較低,生態結構不穩定,較難對抗環境的突發改變,如在瞬間巨量的熱潮下,將造成社會、環境之突變與惡化。
因此,如理解島嶼環境下的特殊性,是金門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價值所在,則在治理上應善用我們的資源特色。這些特色當然包括了文化歷史、生態資源。總的而言,這是島嶼的文化「獨特性」,是金門得以和海西地區以高度開發、為巨量的經濟發展模式的不同身份與角色。故,當我們期盼觀光的熱潮成為發展主軸時,亦須注意島嶼的資源承載能力,以及如何發揮島嶼文化的價值,善用我們的歷史與環境優勢。
「文化先於開發」並非僅以保守的文化保存禁絕任何開發的需求,更非反商的情結,而是希望在經濟適度發展、環境合宜開發之前,必須思考文化的獨特性,以及島嶼生態的脆弱性。我們看到因為金門有如此美麗的環境,及深厚的歷史文化,才造就出屬於金門的故事。當前公部門努力推展的文化觀光、生態觀光、海域活動,不就是包括了迎城隍、金廈泳渡、中秋博餅等核心主題?若非金門擁有這些環境資源與文化深度,我們如何能凸顯地方的價值特色?
善用環境資源,發揚文化獨特性,我們應謹記「金門幫」賺「慢錢」的訓示,讓追求國際觀光島的金門能以正確的發展模式,打造島嶼旅遊與特色觀光,而莫因熱錢與房產的建設投機,糟蹋祖先給予我們的歷史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