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競爭的基石在於創造特色
今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發布會。他們認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依次是:創新驅動的知識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諧城市、開放多元的文化城市、以人為本的宜居城市、創業至上的宜商城市、環境友好的生態城市、交流便捷的資訊城市、城鄉一體的全域城市。這些分析,值得我們好好研究與省思。
根據其中的一篇「中國城市競爭力的現狀與格局專題報告」可發現,中國城市化固然高速發展,但也面臨諸多課題。如從宜居城市建設來看,中國一二級城市過去十年普遍有所謂的「城市病」,表現在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疫病流行、食品安全等。在宜商城市方面,招商引資策略多數是提供土地優惠,以爭取大企業進駐後的稅收,但忽視了整體商務環境的建設,且地方法規缺乏穩定性和延續性。和諧城市建設方面,中國城市行政透明度不足,對群眾和一些具體事件回應較少。生態城市建設方面更是嚴峻,環境污染引發的重大事件呈現爆發式增長,包括空氣汙染、土地汙染、河流與近海汙染等層出不窮,甚至成為國際關注的事件,2013年初彌漫華北地區100多平方公里的霧霾事件,北京幾乎人人戴口罩出門即為一例。還有,文化城市建設的成績完全不合格,報告中沉重地指出:「中國城市的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基本消亡,基本呈現千村一面的態勢。」
在這樣一份自我反省的報告中,我們看到了中國城市發展的危機,也可從中認識金門城鄉發展的核心價值。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金門島嶼生態多樣性、文化多元性,其實是我們最珍貴的資產。金門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一定要慎選產業,對環境友善、對文化尊重、對公共有利、可持續性發展是最基本的前提,切莫成為財團的禁臠,追求破壞環境與文化的現代化硬體,進而喪失特色而毫不自覺。
城市競爭是當前的顯學,而其基石應為創造自身的特色,以便維護其優勢。臺北市近年來設定專門辦公室,編了大筆預算擬爭取「設計之都」的認證,其實有著產業轉型的企圖心。事實上,早在2008年,中國深圳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認定為設計之都,成為中國首座獲此殊榮的城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深圳積極投入設計產業,扶植平面設計和工業設計部門,快速發展數位內容和線上互動設計,以及採用先進的技術和環保方案的包裝設計,成為中國城市產業轉型的一個典範。而深圳的核心理念是「銳意創新、彰顯個性、追求卓越、寬容失敗」十六個字。其中,「寬容失敗」最為重要,因為能夠接受失敗,就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大度包容的風格,是一種城市的自信表現,有助於創新的氛圍,當然就會有利於設計產業的茁壯。
金門可持續發展,何去何從?招商引資如何放在可持續發展的架構中,重視生態與文化價值,其實需要聽取各方意見,進而加以論證,以便找到發展的永恆之道。《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