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維繫傳統營建文化有待努力

發布日期:
點閱率:662
字型大小:

金門擁有豐富的建築遺產,包括了傳統建築、洋樓及軍事構造物,這些歷史遺產是構成當前金門文化景觀的重要元素,也是我們極力推展特色觀光、保存文化遺產,甚至是金門申遺的核心價值對象,及行動策略之一。
近年來透過金門縣政府之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勵補助等措施,每年以數十棟的數量完成修復,讓金門得以維持傳統聚落、建築的風貌,民眾亦樂於在「修祖厝」的風潮中,保存祖先的遺產,維護傳統。此外,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保護的古蹟,多年來在主管機關的努力下,多數亦完成修復,讓古蹟建築能延續其生命,甚至獲得再生。而僅為登錄,採鼓勵民眾自行保存維護的歷史建築,亦有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修復獎助辦法,獎勵所有人主動修復。
如此活絡的傳統建築修繕工程,讓地方的營造單位及傳統工匠能維持生存,我們則可見到營建機制的運作、傳統主匠關係的發展演變,以及建築形式風貌的轉化。其中,因小三通後的地域關係,金門在地利之便形成兩岸營造商、材料商密切的互動,專案進口的石材、木料及各種裝飾材料,滿足金門大量修繕工程的需求,但在價格、便利與多樣化的選擇下,此轉化也擾動了本地營建市場與主匠關係的機制。其影響所及,包括金門木作、石作匠師體系的斷層,及傳統建築風貌的改變。在價格引導下,客制化的木作、石作產品,已讓本地匠師僅能淪為對岸設計製作後,運回金門組裝構件的次級承包角色;而傳統建築的樸拙特色,也在低價的石作、紅料、裝飾構件市場中,逐漸由巨量、現代的石作雕刻與現代材料所取代,具歷史的構造、材料,多數遭到棄置。
實際上,「歷史」是讓文化遺產得以榮耀地存在之最根本因素,修復的適切性是十分重要的觀念,傳統建築的構造倫理則必須被重視。為了維繫金門傳統建築的歷史與特色價值,以及傳統工藝、匠師體系,公部門應思考如何透過行政與法令的引導,減少對岸強勢文化的侵擾。例如,透過修改相關補助辦法,針對本地匠師全程參與設計、施作,並經限制工項的措施下,提高補助比例;在材料的價購中,獎勵傳統材料的使用與施作,如提高補助金額要求使用傳統燕子磚、石确等,讓傳統材料通路能再度活絡,一方面扶持台灣地區的磚窯廠、傳統營建商;另一方面則能避免現代面磚、石材影響傳統建築的構成、構造特色。
金門傳統建築的修復,實應避免風格性的修復。獎勵真正的傳統材料、技法,減少過多的現代、低價的磚石材,透過合宜的獎勵措施,讓工匠體系能確實傳承,營造體系做到承先啟後的角色。此時,讓我們深刻地檢討,為傳統營建文化的延續而努力!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