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無漏洞樹立安全生活典範
正當全台陷入狂犬病的恐慌中,金門縣從開放至今並未有任何疫情發生,究其因無它:防疫無漏洞、居民生活端正。相較於台灣地區對大陸的防疫工作較差,所以每每彼岸發生疫情時,金門地區很容易被台灣當局當作疫區,但往往僅是損失了金門居民該有的基本權利,而未必有任何疫情發生。由此反思金門經驗,防疫工作重點還在於如何樹立安全生活典範,且有賴主管有司與全體鄉親共同努力。
金門居民的生活習慣中鮮少會有吃野味的習慣,所以在廿多年前尚未有「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的時候,有人引進了環頸雉試圖發展山產野味的飲食,未料與居民口味不合,於是四處野放了這群「山雞」,造成了金門野外目前環頸雉有了一定的數量。而這個習慣或許是小島的生態環境本來就少有大型哺乳類動物,所以島上的居民自古即養成了這個習性,成了身體裡的一段基因,居民們免去了來自野生動物的傳染病,於是鮮少因此而發生疫情。
此外,許多外來種野生動物的來源來自走私。數年前還偶爾聽聞動物走私的消息,但經過這幾年來的努力,野生動物的走私案件幾乎不再聽聞,這也是防疫工作第一線的落實。而相關單位對於野生動物的保育、通報等相關知識,也是近年透過研習與教學的方式日漸為居民吸收落實於生活中。
雖然金門的防疫工作堪為全國典範,但仍然必須持續並且維護這得之不易的成果。在軍隊大量撤出的期間,金門四處野狗數量突然暴增。經過這幾年從基層鄉鎮單位到縣府的負責單位共同努力下,地區的野狗數量已明顯下降。目前金門的野狗問題因為許多外來工程單位的引進與不當餵養,野狗的威脅有死灰復燃的情形。鄉間及野外的野狗橫行情況,不但是防疫的隱形危機,更對於觀光旅遊安全造成不小的威脅。在此危急之際我們不可不察,更要呼籲居民大眾,發揮公德心不棄養並共同防範野狗族群的增長,以免傷害我們的安全生活環境。
防疫工作的成功是不間斷努力的結果,並且不會有結束的一天。而防疫的成果就只是維持地區生活環境的健康,所以很容易被大眾所忽略,因而不小心出現了漏洞。當防疫出現問題時,社會必須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此時防疫人員及相關單位很容易就成為眾矢之的。更因為疫情發生的起因往往就只是民眾不注意所造成,換言之,防疫工作的成敗在於居民的自覺,而不是僅僅依靠公務的執行。
雖然金門位處疫情發生的台灣島之外,但為了維護金門島上居民的生活安全,無論是責任單位與人員,或是居民都必須將防疫工作化為生活的一部分。居民透過認識、學習,並維持一個優良的生活習性,才是防疫工作最佳的防護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