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營區活化利用的課題與對策
眾所皆知,金門是20世紀中葉以降兩岸對峙、世界冷戰的前線基地,在長達43年的軍事治理下,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地景,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潛力。
但由於缺乏良好的整合與協調機制,致使解除戰地政務已超過20年的金門,軍事資源活化利用尚未有效推動,各部門之間也需要水平與垂直的整合,避免形成多頭馬車問題。軍方也應改變思維,包括土地、營舍、武器、設備、檔案、文物等軍事資源,盡可能可以釋出或移撥,其實這也符合《離島建設條例》的精神。私有土地的問題,也應回歸保存原則,以活化利用為目標,建立軍事資源之評估機制,讓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得以雙贏。
在軍事設施保存、修復與再利用過程中,面臨建築管理、土地使用及消防安全等相關法規的限制。例如,民防地下坑道若要供公眾使用,在現有消防安全標準(防火區劃、逃生動線等)下必定不能符合,若能善用《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規,或能克服這些問題;又如,軍方釋出之公有土地,受限於無償撥用不能有營利行為,無法提供商業服務,因此在委外經營管理時誘因不足。這些課題,迫切需要面對。
經營管理方面,在離島人口高齡化的現實中,金門的民間社會力量相對都會化地區來得薄弱。如何強化金門非政府組織(NGO)之第三部門的能力,非常關鍵。尤其是許多軍事設施位於聚落社區的周邊,若能透過社區參與的過程來激發企劃、規劃設計的想像力,以及培育在地社團或社區經營管理的關鍵技術,必能創造出更大、更多的整合性資源,並有效落實經營管理的執行。
軟體的強化也非常關鍵。目前,許多金門相關的軍事文獻或史料分散於軍方史政編譯室、青年日報社、國史館等,或是早期協助影像記錄的臺灣電影資料館、軍聞社、臺視、華視等單位,有待系統性的整理。甚至,美國國家檔案局或中國大陸相關部門的史料,亦有助於我們從不同觀點理解這段冷戰歷史,值得進一步收集及研究;包括檔案文書的原件保存與數位保存、影像的收集與整理,甚至是各式武器、軍裝配備等保存,皆有助於強化既有硬體的展示,使其更貼近歷史真實。
從庶民及軍人的角度反思戰爭及軍事治理,亦有其重要性。口述歷史及其訪問影像的採擷,能夠幫助我們比對文獻史料,還原歷史事實,特別是白色恐怖等較為敏感的政治主題,更需要透過口述歷史來呈現;同時,也可以凸顯國家與地方社會不同史觀的差異性。
金門縣政府觀光處、金門國家公園及軍方可協助舉辦培訓專業軍事解說人員。同時,將軍事活動重新包裝與再體驗也可吸引年輕族群,如戰鬥營、野戰生存遊戲營、軍旅電影營;開發相關軍事餐飲特色,如大鍋菜、炒泡麵、炒滷味、鍋貼、冰等微型飲食產業,恢復部分軍人消費市街之榮景。相關軍用品的商品化,提供懷舊者購買,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
說自己的故事,與世界對話,活化利用戰役史蹟,金門將會是世界無可取代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