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公共藝術推動典範
金門創作藝術節「島嶼.劇場」於日前登場。5國17位藝術家的19件藝術創作在各地展示1個月,期盼賦予金門新的能量。據悉,金門創作藝術節是上海雙年展特別展最後一站,特別展去年9月從大陸上海開始,大陸福建廈門、福建土樓、台灣台東、福建漳州、台灣新北市淡水陸續展出後到金門,由兩岸策展人分別邀請當地與國際藝術家創作後展示。
「公共藝術」對金門而言並不陌生。從多年前的金門碉堡藝術節,到近些年,陸續出現於公共空間的石雕、鋼雕,以及碼頭、港口的各種裝置藝術等,俱均屬之。這些講求與公共生活空間結合的藝術品,能否引起觀賞者的共鳴,達到裝置藝術的目的,或許見人見智,但其缺乏系統性的設想,狀似率性而為的調性,卻值得進一步的深思及探討。
顧名思義,「公共藝術」應同時兼具有「藝術性」與「公共性」的特質,更是一種將藝術創作概念和民眾的公共生活空間結合在一起的藝術活動。「公共藝術」不僅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生活環境,更能藉由藝術家與民眾間的雙向互動,在公共藝術產生的過程裡,教導民眾使用不同的觀察和思考方式,接觸藝術、親近藝術,進而關懷藝術,甚至利用各種機會參與文化藝術活動。在這般的意念指標及理想下,我們可以思考的,當是環境、歷史、文化、生活與藝術的關連性,甚或是期盼裝置藝術作品能為觀賞者帶來何種思維的聯想與共鳴。而依金門目前投入的公共藝術而言,雖談不上藝術傳導的規模性,但至少也有一些具體而微的脈絡可尋,而在這般的脈絡及概念下,如何發揮公共藝術品最大的影響力及能量,是值得探討的課題。以下謹提供幾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系統性。從之前的碉堡藝術節,到此回的創作藝術節,許多公共藝術作品都將永久留存於金門展出;然而,展出僅是一個事實,如何賦予展出行為更多的能量及生命,則是日後維管的關鍵及重點。對於多數人而言,藝術鑑賞力都是需要培養的;對於公共藝術作品,理應建立起完整的導覽及訓育機制,讓融入於在地環境的公共藝術能擁有更多扎根鄉土、樹立表徵的意義與機會。
其二,指標性。公共藝術通常賦予了指標性的功能,卻不一定便能兼顧與環境的融合度及解讀性;我們以為,要兼顧公共藝術的指標功能,便應該要賦予在地人更多參與及共構的機會,如此,當能更順暢的凝聚起公共藝術的在地情感,並予冰冷的藝術品更多熱情及生命力。
其三,永續性。公共藝術的維運及管理,可能會是一件大工程,建立適宜的輪展機制,或予永久陳展品周全的維管制度,應是在陳設公共藝術時首要考慮的要件;如能再如前述的佐以建立創作者及在地人適當的對談及修正或共構的機會,當能為藝術品創造更多永續的影響與效益。
誠如金門創作藝術節策展人羅秀芝所言,「陳展裝置藝術,期望透過與歷史現場的對話,勾起大家潛藏內心的生命經驗與感動。」公共藝術固是政府「推動現代文化建設」的政策產物,但仍隱藏著民眾對生活空間品質要求的提昇,如能藉此建立更多的住民共識,激勵出更多的藝術精品,對島鄉而言,不論是心靈或視覺,絕對都是不容忽視的美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