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理抒情情感論理平衡方為上策
政府及民間熟稔溝通談判之高手如雲,然而在民主多元的時代價值下,當理性碰上感性,因為無法定於一尊,亦非二分法,必須找出折衷方案,包容與尊重是彼此要學的基本功。當事人要設法將情緒由激越轉化為和緩,周遭的旁觀者宜避免過度涉入變調為「煽風點火」、「鼓躁搖旗」的啦啦隊,往往自以為神聖似的「正義感」,反而助漲「義和團式」的民粹,亳無理性可言。尤其需要學習包容與尊重。
國際政治間之角力,往往為了所謂「國家利益」或「國家主權」而紛擾不已,表面上訴諸理性外交折衝,其背後莫不以「民族情感」為依歸;巴西爆發20年來最大街頭抗議事件,一場由學生所發起不滿公車票價調漲的抗議活動,演變成全民表達對政府施政的不信任;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庭裁決,認定白人協警槍殺黑人少年無罪,引發示威遊行,抗議司法制度不公允,涉及種族歧視。奧巴馬呼籲,尊重陪審團的判決,冷靜克制,把注意力放回如何減少同類事件再次發生。
國內最近發生的「廣大興號」漁民遭菲律賓人槍殺事件、陸軍下士洪仲丘禁閉枉死案、苗栗縣大埔農地開發案、反核四公投、反服貿協議等,當事人及家屬的情緒化值得同情,宜撫平傷懷,所以起先訴求是理性的,但所謂「激發公憤」、有心人士煽風點火一番,引發集體行動的結果,卻導向過度情緒反應,追求真相,伸張正義,未審先判,往往導致焦點模糊,變調為反司法不公、對政府不信任,最後是官員下台、反馬總統而無限上綱。
從以上國際間爭議,到國內媒體公審,均呈現談判難說理,溝通處處有障礙,當信任PK不信任(質疑),受害一方自認對方毫無解決誠意,爭議拖延日久,問題變得複雜難解。此時不僅公道伯、魯仲連角色難覓,就連談判高手也束手無策。
有媒體評論「官與民鬥不仁不義,民與官鬥不利不智,兩方都將為此付出代價,最後兩方都不會是贏家」,誠哉斯言。
社會多的是旁觀者,強辭狡辯訴諸社會公評,既爭面子,更顯意氣之爭,恰逢七合一選舉到來,每一樁小事,都會被誇大、有意的牽拖,每一個人都在自築高牆,或者挖掘鴻溝,民粹集結,激情當道,社會因之動盪難平,陷入亂源。所謂爭「公平正義」到底為哪樁?傷了階層、官民、軍民及所有國人的情感,又爭到了什麼?這結果會是自己當初所希望的嗎?
許多人都觀察到一股求改變的「社會力」-公民自覺運動正在崛起。例如依序排隊,讓座老者孕婦、垃圾不落地、資源回收、相約淨灘、植林護土,聲援不平、嗆聲決策粗糙、資訊不透明等,更多人選擇參與NGO,從事公益服務。這是對社會發展具有正向作用,應予以鼓勵。
從政人員的決策、執行,必須改變相沿成習、守經而不達變,防弊而不圖創新的弊病;事前資訊透明,勝過事後亡羊補牢;不要只站在平等、多數來做資源分配,尤須關注少數與弱勢者的不平衡,主動伸出援手,拿出誠意,協助解決問題,受創心靈給予撫慰,受害提供實質補救。
單位間縱橫聯繫、暢通管道,勿本位主義作祟,依法行政反而形塑為阻礙進步與發展的絆腳石。公務人員不宜照本宣科,欠缺使命感與責任感,應勇於向外說明,為民權益多溝通。尤其要把握包容與尊重的人權觀待人處世。
社會眾人參與社會運動,是值得鼓勵的公民作為。但應避免看不到全局,而以偏概全、挾著少數暴力,自以為是伸張公理正義的「超皮厚原子人」、「無敵鐵金鋼」而鼓躁民粹,撕裂官員與人民情感,製造不信任危機。
折衷與共識(最大公約數)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溝通協調是必要的途徑。當我們展現社會力之際,談判說理,必須理性中有感性溫熱,站在少數與受害者、弱勢者的同理立場,爭取信賴,為其解決困難;而少數與受害者、弱勢者,為求減緩所受損失與不平,感情衝動之際帶有力說理論述,避免窮追猛打、咄咄逼人,即便有得,恐已遍體鱗傷,抱憾終身!
理性抒情,感性說理,平衡方為上策,有捨方有得,有犧牲總會換來代價,但求修得同舟共枕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