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運動邁向世遺
──對「金門縣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的落實與期待
〈金門推動申遺 文化部:值得台灣學習〉,刊在八月十日的金門日報頭版頭條,一○二年金門縣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九日召開第一次委員會,文化部列席官員建議進行金馬戰略文化研究及大二膽文資等調查,藉以保存完整冷戰時期文化資產,並希望以「中華台北」名義申請世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綜規組科長藍素華也在會中感於金門推動世遺的用心與積極,民眾向心力強,能主動參與研習及各項活動,值得台灣各縣市組團前來觀摩學習。
回溯金門推動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過程,已逾十載,期間雖曾因中央態度、政策的不確定性而遲疑,但整體的方向、目標仍然維持不變,申遺已形成全民共識,並且在過程中讓島內外,乃至兩岸、國際人士,對金門的閩南、僑鄉、戰地、生態文化有了更深層的認識;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中華民國藝評人協會也開始重視金門歷史、文化氛圍,十一月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推出的「文化界論」研討會,將再次聚焦金門,邀請金門世遺委員以〈金門移民文化界限〉為題發表論文、討論,並爭取將論述內容送往《聯合國藝評人學報》發表,為金門推動世遺加溫。
金門推動登錄世遺的時間點,始於二○○一年,監察委員黃煌雄、尹士豪合力完成《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報告》,首度向行政院傳遞出金門可登錄成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後,二○○二年,文建會(今文化部)陸續徵詢國內外學者專家、縣市政府與地方文史工作者提報台灣具「世界遺產」潛力點名單,再召開評選會議選出包括「金門島與烈嶼」等十二個潛力點。金門,列入「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兼具自然地理景觀、植物、人文史蹟等多樣性生態,其中人文史蹟中的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特色,更是最初及後來增列的潛力點僅有。
儘管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即使擁有文化的特殊條件,但亦存在著申遺的政治障礙,現階段的突破之道必須借助與中國大陸攜手合作,或者由聯合國主動發出邀請。申遺是一段漫長、艱辛的歷程,以日本富士山為例,足足準備、申請了二十一年,克服了原先的「自然遺產」條件的瓶頸及垃圾等問題,最後才改變內容、方向,以「富士山‧信仰的對象與藝術的源泉」於二○一三年成功叩關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就政治面來說,台灣的各潛力點及金門的閩南、戰地文化的點或面要以非聯合國會員國身分登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幾乎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並非不可為,通往世遺之路仍多。再者,登錄世遺是努力的目標,卻也是維護、保存、提升、發揚金門文化的重要運動過程手段。金門縣政府領先台灣各縣市編列預算、編制人力,成立「金門縣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作為全民推動世遺的最高指揮中心,進行申遺與標的、法規修訂及舉辦說明會等相關培訓會議、建立推動申遺分工平台、出版專書、建立申遺LOGO及網頁製作等等,將金門申遺的主題、過程,依世界遺產基準同步進行,金門縣政府的用力推動,全民的用心參與,邁向世遺之路,金門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