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包減重治標減輕課業壓力才是關鍵
教育部為減輕學童壓力,推出兩大「德政」:補助購買班級置物櫃,書包稱重統計填報。最近要求老師教導學生整理書包的習慣,以減輕書包重量。其最初發想,是天真的以為要求學校書包稱重,可以制止孩子背負太重;讓學生把不需要的書放入置物櫃,不必每天負重來回;填報統計表可查覺學校有無落實減輕學童重負?現在要求老師要教導及培養整理的習慣,使學生自然減重。這些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推出的政策與方法,卻無法贏得「基層民心」,反而有種「勞師動眾」的不服。
現實是小學生書包最重,國中生書包次重,高中職學生書包最輕,未必帶書包,只提「飯包」。國中以上的學生,難道不懂整理?未養成習慣?非也!他們懂得「避重就輕」,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忘東忘西又怎樣?坐在教室裡發呆冥想既是權利,也是義務。可憐的是小學生。家長買最新潮的書包,只考量容易攜帶,卻忘了書本放進以後的重量,更未察覺到每天負重來回的加乘重量,那是造成學童骨骼受損、脊背彎的主因。
教導小朋友懂得整理固然重要,指導小朋友把不必要每天來回帶的放進置物櫃。問題是「健忘」,不只是老人家的問題,它同時也是童年時代的常態。布袋和尚很早就告訴我們,把一切罪重放下,小朋友只是常常實現而已。
孩子的書包內,裝入教科書、自修或參考書、學用品等三大類物件。國語、英語、數學就有教科書、附作業簿、家課等三科6項(有些家課是紙張、測驗卷),一天內可能還要有自然(教科書、作業簿、實驗記錄簿)、社會(教科書、作業簿),藝術與人文、綜合領域、閩南語補充教材,至於自修或參考書不一定;如果學校調課或老師請假換不同課程,還要多放課本;放學後雖可擇性帶課本或家課,但複習及預習的材料難道不必帶嗎?
至於學用品若是音樂要帶課本及樂器(直笛),體育要換體育服裝,美勞要帶畫具,帶小字典,飯包、水壺等,有些還要零食、飲料、女生用品。積極而不肯花心思教導小孩的家長,更直接的為小朋友添購最厚的參考書或自修。所以一個書包並不夠用。填報書包減量,並不會因此減輕壓力。
所有的大人,忘了最根本的,為何書本越來越多,書越來越重?那些要拯救國家競爭力的各領域學者、專家,搞出一大堆領域課程,那些精進教學的優良老師與出版商開發了一系列吸引人的配件(參考書、學習單、測驗卷、作業簿),家長不了解,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在「投資孩子就是投資未來」的使命下,全套採購。
真正減少背負書包的作法,就是直接下令補助每生擁有電子書包。但是要面臨經費充裕、網路普遍性、親師生使用便利性等三個問題。
教導整理書包習慣,只是治標策略,並不實際;關鍵是減輕學生課業壓力,包含家長要求孩子上補習班是否必要?是否太頻繁?是否要購買參考書、測驗卷?教師規定的功課是否太多?有無依學生程度給予差異性習作?每天叮嚀學生書包整理與指導物品放置,同時觀察學童負荷。學校要避免經常調課,課表與課程規劃要適中。
教育行政如果只在意辦公務而非辦教育,往往見樹而不見林,有時急就章推出,馬上因噎廢食的處置,或落個「不食人間煙火」之譏,最後導致事與願違,毀譽參半,折損不少人。
要求老師指導學童養成整理的好習慣,宜從家庭親職教育中就要落實;學校端所能做的,提供班級各項物品收納與生活的愉悅空間;班級經營老師對各任課老師規定的課業負荷量要注意協調。至於教育當局的形式套件宜避免煩瑣不實際的作為。
適性輔導、親師生溝通是減輕課業壓力該做的事,計較學童書包重不重,只是「削足適履」般的現在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