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之路以國際標準檢視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狀態
──監察院再次召開金門閩南與戰地文化登錄為UNESCO世界遺產諮詢會議的思省
就在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兩岸應合作同步申遺」之際,監察院再次召開了一場金門申遺諮詢會議,就該院推動將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登錄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起迄今已逾十餘年,「目前似正處於攻堅之實質階段,究其癥結與困難何在?」的議題向學者專家作出諮詢,就政府機關間、政府與學界、民間之相關整合情形、資源配置、配套措施及執行情形為何,咸認有深入檢討之必要。諮詢會議之後,監委黃煌雄、劉興善將於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率諮詢顧問一行走訪金門三天,再為金門推動登錄世遺加溫。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文化部長龍應台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表示,文化部正在跟陸委會討論,希望將兩岸合作申請世界遺產提高到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談判的層次,讓台灣與中國大陸合作下成功申請到世界遺產。
就兩岸合作同步申遺,龍應台特別舉例,兩岸可以合作指定「戰地文化帶」,金門、馬祖、烏坵及大二膽是保衛台灣安全的前線戰地,金門有砲口對著彼岸,對岸也有砲口對準金門,如合作申遺「不能只指定一半」,一定得採取帶狀,同時指定兩岸戰地文化帶。龍應台亦強調,兩岸現存戰地文化帶保存完整,不只是兩岸戰爭史更是全球冷戰史中很核心的一部分,「是有世界價值的、活的冷戰博物館群」,超乎意識型態,「沒有藍也沒有綠」,這是兩岸申遺第一個可以談的項目。
早於十多年前,文化部在文建會時代,就已陸續指定金門、馬祖戰地文化及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十八處世遺潛力點,但因台灣不具聯合國會員資格,即使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條件卻遲遲不得其門而入,如今,「兩岸申遺」,成了一個可能的選項。
在台灣的十八個世界遺產潛力點中,金門的表現最為積極。始於二○○一年二月十六日,監察委員黃煌雄、尹士豪(已故)召開了首場諮詢會議後,二○○二年完成《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報告》,並在調查意見中確立了七大要旨,包括要求行政院加強向國際行銷推介,將閩南文化登錄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此後,舉辦閩南文化、金門學研討會及世遺說明會、培訓會,擬定法規,出版專著,修護古蹟,邀請世遺專家蒞金勘察、講座,乃至成立「金門縣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從金門縣政府到金門國家公園、金防部,無不動起來邁向世遺之路,推動世遺儼然成了金門的文化全民運動。
金門「世遺熱」的背後,卻也存在了諸多的環結,如何突破非聯合國會員國身分限制,如何在國家公園限制之外再解除民眾的心理疑慮充分接納世遺,究竟要以戰地、閩南、僑鄉、生態文化,或整個金門島作為設定內容,以及推動的戰略及時間表等等,都是癥結所在。致金門的申遺運動,比較像是一項以國際標準來檢視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狀態的工作,包括了有形、無形文化的實質保存延續,法令政策的政合機制,以及民眾參與認知資源回饋的課題。
歷十二載的推動、監督,監察院以金門申遺工作「目前似正處於攻堅之實質階段」,究其癥結與困難何在?乃於十二月十七日再度由黃煌雄委員召開主持諮詢會議,諮詢議題包括「目前世遺推動進度?」,「如何結合海內外金僑力量推動本案?」,「預算執行進度及配置情況?」,「當前本案面臨最迫切之問題?」除此,在其他建議事項中,也就兩岸合作同步申遺進行意見交流。
文化部盼申遺提高到「兩岸兩會」談判層次,將「金馬戰地文化」列入第一個可談議題;監察院召開申遺諮詢會,再為金門申遺過程作出檢驗、建言。申遺之路,正如縣長李沃士所強調,「金門申遺工作或許因為政治因素,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但我們更在乎的是申遺過程,帶給金門的轉變,這也是一條必須堅持走下去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