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書香社會金門更幸福
台灣競爭力論壇選出今年十大幸福城市,本縣榮獲第一名。吳友欽副縣長代表領獎並致詞說,「幸福就是一種美,金門的美,在於人心、在於文化。」,並強調「高粱美酒,深情永久;金門麵線,情意無限;金門貢糖,子孫滿堂;看鸕鶿歸巢、賞夕陽美景;品香醇陳高、嚐石蚵芋頭」。李縣長就以「打造幸福城市、走向大同世界」為施政目標。可見本縣為全國「最幸福的城市」。
2013圖書館週活動,以「行動閱讀,啟動幸福」為主題,自 12月1日至7日啟動閱讀,期望全民感受閱讀的幸福。據《天下雜誌》曾調查本縣文教力落後為非五都組最後一名。其中一項是縣民借書率低落,年借閱2.01冊/人。顯然本縣的幸福感裡缺少閱讀與文教力道。
本報8月25日引用廈門網報導:廈門市去年公共圖書館讀者652.8萬人次,外借文獻達589萬冊次,成長28.5%,全市人均外借遠超大陸平均水準,連續四年居全國第一。廈門被譽為「最愛讀書的城市」。
自「兩門對開」以來,兩岸往來熱絡密切。縣民欽羨廈門的經濟發展、建設宏偉而感嘆比不上,但從以上兩方比較,我們落後的豈止是經濟實力,文教力的落後才是根本原因。「最幸福的金門」遇上「最愛讀書的廈門」,文教力讓兩門相望而有「物化」與文化的反差,享福與品質的分野。
廈門網報導,「讀書是提高市民素質的一項最基礎的工作」「美麗廈門」的建設離不開書香堅實的「根基」。市圖書館長林麗萍表示,「圖書館的職能不僅僅是提供圖書和良好的閱讀環境,更重要的是,圖書館有責任讓每位市民都能享受到豐富便捷的文化服務」。從2008年,市圖書館以「關上電視,品讀圖書」為題開展紀念「世界讀書日」宣傳活動達76場次,參與者達6.5萬人次。
本縣人氣指數最高者是「中秋博餅」與「迎城隍」,但較少文教力活動;即便在圖書館週活動,能讓縣民逗陣來閱讀者更少。儘管文化局及各鄉鎮圖書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吸引縣民走入閱讀空間,體驗讀書之樂。全縣人均借書率呈現小學生高於中學生及大學生(各國小均推動閱讀教育不遺餘力),小孩高於成人,女性高於男性,在學者高於在職者,城鎮高於鄉村的現象。
最典型的是7月17日全國圖書交換日,及各次書展會場上的人潮多寡,比較鄉鎮或縣圖書館入館使用人均次,參與圖書館利用的縣民人均次便可知曉。校園裡的師生運用學校圖書館是常態,屬於教育的一環;社會上鼓勵終身學習,卻很難吸引縣民運用公共圖書館。
廈門市圖書館透過短信、網站、平媒、微博等途徑宣導「全方位開放、全公益服務、全社會共用」的服務理念,每季評出借閱量最高的前10名讀者(報導稱第一名借了785冊)。
本縣堂堂邁入11萬人口,為提高人口素質,除了重視中小學教育外,有關單位宜鼓勵並推動「書香社區」,擴大關注社會教育與社區教育,建構「書香社會」與「書香金門」。
當前邁入數位化時代,有些人擁有智慧型手機或ipad等平板,閱讀已可電子化。因此,提振縣民閱讀動力,可朝個性化與社區化雙軌運作。
就鼓勵個性化閱讀而言,館際流通與方便性最為重要,如何經由無線網絡之便,將公共圖書館各種出版資訊、暢銷書介紹或好書導讀、借閱量及網路上與讀者互動等,吸引年輕族群及機關員工,透過雲端隨時借閱。
就社區化閱讀而言,是指建置「書香社區」而漸進「書香社會」。先以鄉鎮圖書館及縣圖書館及文化園區所在地為中心,協助鄰近至少2個社區發展協會或村里辦公處或宗教社團為試點範圍,主動提供書報及圖書,或邀約鄉親入館參與活動或閱讀指導,社區居民年借書率達到5冊/人以上,社會處在年度社區評鑑中將閱讀水準納入特色加分選項。當每個鄉鎮擁有一半以上「書香社區」,各鄉鎮人均借書率達到5冊/人以上,縣府、議會或鄉鎮民意機關則提供獎金或獎勵品激勵。當全縣超過一半以上是「書香社區」,且縣民人均借書率達到5冊/人,這時全縣鄉親樂於運用圖書館藏,習於閱讀,洋溢在讀書樂趣中,公部門則透過社會福利制度予以加碼,尤其對低收入或弱勢者,鼓勵以參與讀書活動或借書,增加補助津貼。家戶配酒此時可作為鼓勵閱讀的工具。
當書香社會成型,下回再獲獎,致詞內容增加「品味閱讀,書香社會、幸福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