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的文化創意產業面向可以更寬廣
最近「黃色小鴨」在世界各國展出,亦來台灣高雄、桃園、基隆陸續展出,帶動多少人潮爭先目睹,周邊文創商品,也帶來了龐大商機;熊貓寶寶圓仔,於元月六日正式與外界見面,但「圓仔熱」的升溫,據媒體報導,周邊各項文創商品之商機高達6.5億元。「黃色小鴨」是視覺藝術產業,也是工藝產業;熊貓寶寶圓仔,透過動物園的創意包裝與炒作,讓「圓仔熱」升溫,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此係文化創意產業典型的例子,也讓我們瞭解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動力竟是這般的大。
繼第三波「資訊產業」經濟後,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其靠的不再只是經濟實力,而是各國文化的創造力,亦即價值觀,是文化特色,也是生活方式的顯現。
過去10年來,世界各國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英國、美國、日本,以及新興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泰國,都已意識到文化創意產業帶動國家經濟成長、產業升級的能量,以及在城市行銷上所能創造的高附加價值,並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視為國家的重點計畫。
98年2月21日馬總統在召開的「當前總體經濟情勢及因應對策會議」中,特別強調文化創意是當前重要的六大關鍵新興產業之一,政府應投注更多資源,以擴大規模、提昇新興產業產值,並輔導及吸引民間投資。
本縣為推動地方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地方文化創意特色產品之市場競爭力,於101年起由縣政府建設處主導規劃辦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輔導計畫,鼓勵地區個人或業者投入文創產業,並規範以金門文化元素及節慶為主題,輔導開發文創商品成為地方之伴手禮,用以行銷本縣文化特色,並帶動產業深根與發展。
金門的產業係以高粱酒為領頭羊,另有農特產品包括貢糖、一條根、麵線、牛肉乾等傳統製造業,但此為製造業的產業經濟,其品牌價值並不高且停留於地方型。我們認為金門未來的產業發展,應掌握世界經濟的脈動,正視「第四波」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為金門產業找出第三條路,至為重要。用設計創造價值,以生活創新,形塑具有創意風格、品味與品牌的產業,才是金門未來經濟轉型的發展先鋒,創意產業是優於製造產業的產業經濟。
然檢視這兩年來辦理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輔導計畫,其文創商品,雖有數十項,但產品類型均集中於工藝產業,或兼具產品設計產業,產品型態為T恤、馬克杯、背包、手機吊飾或傳統陶瓷飾品等居多,我們認為這類文創品單向偏重於旅遊市場紀念品面向,產品同質化高,商品替代性亦高,廣度與高度均不足,距文化創意產業範疇,尚有甚大進步空間;再者此類文創商品,其文化、技藝等創意層次較低,產品缺乏感動力,無法創造風格與品味,並帶動流行風潮,且開發量不大,致商機有限。故如何調整發展軸向,值得有關部門檢討。
「文化創意產業」,是強調以文化、個人創意、技藝、才華等的結合,經由智慧財產權的保障與應用後,得以創造出的經濟活動。而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文化創意產業計分4類15項產業,分屬文化部、經濟部、內政部等三部會主管,藝文類包括: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工藝等產業;媒體類包括:電影、廣播電視、出版、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廣告等產業;設計類包括: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創意生活、建築設計等產業;數位內容類包括:數位內容產業。由以上分類可知,文創產業面向很廣,而藝文類、媒體類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此為文化部門主管,而目前本縣推動之文化創意產業面向界定太窄,高度亦嫌不足,故文化部門應當仁不讓,就其主管產業加以推動,讓金門的文創產業更多元,也可以藉此扭轉金門在文教力之「文創產業營業家數占營利事業營業家數比例」排名落後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