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鼓浪嶼發展之借鏡

發布日期:
點閱率:676
字型大小:

在一水之隔的廈門鼓浪嶼,文化旅遊非常暢旺。金門推動觀光,十分羨慕其發展規模。然而,鼓浪嶼公部門做了甚麼?面臨什麼問題?我們不能不察。
鼓浪嶼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9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本島隔著寬約500公尺的廈鼓海峽。1840年鴉片戰爭後,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的環境,引起了洋人的高度興趣。他們在此建造西方樣式或殖民樣式的建築,開展了貿易、宗教、教育、醫療等活動。1903年,鼓浪嶼正式成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實施近代化的管理體制。此時鼓浪嶼不只是洋人的居留地,也吸引了大批閩南、臺灣富商、南洋華僑及文化精英進駐,進而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共社區。富有的洋人與華人在大量住宅與公共建築的興建過程中,融合了外來與本土的文化形式、建築技術,創造了豐富多樣的近代建築風格。在外國人的眼中,景色秀麗的鼓浪嶼已經「像歐洲南部的城市一樣」,呈現「一幅悅人心目的圖畫。」
今天,鼓浪嶼工部局時期的國際化公共社區整體空間結構、環境要素以及歷史建築都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包括當年覆蓋全島的道路網絡與市政設施、近2000座歷史建築、60餘處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技術乃至意識形態各層面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和設施遺存。因此,為了加強鼓浪嶼歷史遺產的保護,廈門市政當局於2000年訂定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2009年修訂。晚近,廈門市為了申請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正式實施〈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除了原先的歷史風貌建築外,擴大保護體現鼓浪嶼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有形和無形遺產。
然而旅遊業的過度發展,使得鼓浪嶼的環境面臨巨大危機。根據統計,2009年遊客量已經近600萬人次,2010年近700萬人次,到了2012年這個小島遊客高達1,136萬人次。單日超過10萬人次的遊客量,擠在面積只有1.89平方公里的小島上。遊客的激增帶來了巨大的商機,也帶來了大量佔道擺攤、無照導遊橫行、家庭旅館擴張等問題,導致島上用電、用水、環衛等資源高度緊張。在老一代島上居民看來,廈門鼓浪嶼已從昔日寧靜的鋼琴島變成了喧鬧的「燒烤島」。
2013年6月鼓浪嶼常住居民約為6000人,而這一數字在幾年前是2萬多人。隨著大量常住人口的流失,島上優質的醫院、學校也陸續搬離,鼓浪嶼的社區功能正在逐步退化。
儘管廈門市政府於2005年制定了《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2007年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也無法有效管理失序的旅遊發展。是故,配合世界文化遺產的新的發展目標,廈門市政當局決定自2013年1月1日起,於鼓浪嶼實行遊客總量控制,限制上島遊客數量;並成立「鼓浪嶼協同管理聯合執法綜合整治小組」,加強商業、建築、遊客服務等方面管理。其實,這樣政策上的改變,正好反映了鼓浪嶼過度商業化與觀光化嚴重危害到遺產保護與環境品質之例證。
他山之石,金門發展觀光應正視文化保存與環境永續發展之課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