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登月玉兔探險仰望星空深期許
從媒體及網路、電視上,全球數億人親眼見證中國人憑自己的實力,將「嫦娥三號」登陸月球,名為「玉兔」的探月器,脫離母船,展開在月球表面的探險任務,先進行互拍的成像試驗,再進行月球表面巡視勘查。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這是中國太空計劃的重大勝利。美國《華爾街日報》稱,是中國實現太空計劃的一個里程碑。法國新聞廣播電臺報導,中國探月計劃真是「說到做到」,這一成就標志中國在實現更宏大的航天計劃中邁出重要一步。
對於大陸崛起的雄心壯志,生在台澎金馬的人是否與有榮焉?或是惋惜成功不在我而感到酸溜溜呢?我們明明也有航太大計畫,為何總是小格局?我們幾乎囊括世界上最有名的發明獎或科技獎,為何無法成就大器?仰望星空,傳說中的嫦娥已活生生的在現實世界裡,燦爛映照,令人驚艷與稱羨;回顧國內政經情勢與社會紛擾,無以寧日,不免興起幾多愁!
第一愁:歲末國內最能代表的字是「假」,表示國人對現實環境普遍存在不信任感。當政治人物最後被拆穿撒謊,食品大廠最後被證實造假矇騙社會大眾,執法人員不守法,道德淪喪,社會再也找不到「真相」。曾以民生樂利,民主自由的典範而自豪,現在似乎逐漸褪色,能不發愁嗎?
第二愁:產學脫節,願景不在。技職體系與高教人力,不足以支持產業界發展需求。國內年輕勞工眼高手低,不願屈就黑手技職;財團致富,勞工受苦,無薪假、失業率居高不下,消費力道疲軟,國際競爭力趨於下滑。對國家願景,或社會發展期待落差,令人發愁。
第三愁:媒體或名嘴只會做發狂的烏鴉,製造話題,捕風捉影,趕盡殺絕似的窮追猛打,煽風點火,動搖人心,有時又自居判官,事前如臥底跟拍,如影隨形,事後又如諸葛,語不驚人死不休,拚命爆料。因而社會無寧日,人心惴惴不安,大家籠罩在陰霾裡而發愁。
法國媒體稱讚大陸是「說到做到」,換言之則是劍及履及。在大陸集權體制運作下,容不得有異議,尤其壓制與侵害人權之事不勝枚舉,是其盲點。一座長江大壩,淹沒了129座城鎮,120萬人被迫移出家園;獲諾貝爾和平獎異議人士劉曉波判刑11年,曾入選美國《時代雜誌》2006年時代百大人物,而受軟禁的中國盲人維權律師陳光誠,接受美國庇護離開大陸。但中心思想以國家意志為共同信仰,加上經濟實力作後盾,展現大國崛起的氣勢,民心一致。
然而,我們雖然民主,卻欠缺共同的國家信仰,莫衷一是,復以近年經濟實力下滑,國力無法支撐重大研發案,自由揮霍,各行其是,處處相互扞格與拉扯,導致立法難立,行政怠惰,即便攸關國家發展之「服貿協議」、支持產業發展之核四或能源政策、關係世代的年金改革等大案尚躺在立法院出不了頭。「自由經濟示範區」很重要,但只聞樓梯響;12年國教很重要,但萬千學子與家長普遍不安,尚看不到提升國民素質的美麗願景。齊柏林執導的《看見台灣》,讓大家從空拍攝影鏡頭下,見識到國土如何被我們摧殘?一個「洪仲丘案」中傷了國軍形象,社會為之擺盪。教授以發票A研究費,國科會成了提款機。投入8年800億元預算治水,結果中南部泡水,績效有限。究竟如何才能成就我們的大事?有何事我們可以說到做到,劍及履及?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處在開放國度,生活於自由市場中,但欠缺一致的國家發展目標。我們擁有許多一流的人才,但總覺得整合困難,力量總是分散,偏愛單打獨鬥。熱衷爭權奪勢者,善於鑽營法律漏洞,圖謀己私;醉心選舉政治者,善於結黨營私,關說賄賂,無補於國家發展,更無助於經濟民生,導致在東亞無法持續稱雄,更憂心為國際社會邊緣化,遑論發展航太事業。望向太空,那有我們中華民國的軌跡呢?
80年前國旗歌詞早就提醒我們:「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當初國難,一旦國家建置,百廢待興,愓勵我們:「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一定要「同心同德,貫徹始終」,所以必須喚醒國人,今天處在台澎金馬的人們,加速整合,群策群力,發揮優勢,創新求變,方能迎頭趕上,再創明日中華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