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應2014年廈門自貿區即將登場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通過「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最值得關注施政亮點,被標誌為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現在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上海去年成為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實驗區後,中國各省市具有條件的地區,幾乎都在緊鑼密鼓地積極規劃提案,期望儘快獲選為下一個自貿區。
在地緣上影響金門最大的廈門市,基於30年前經濟特區的率先開放經驗,並以2011年開始建構「一區三中心」綜改方案新特區方案為基礎,也已正式向北京中央提案申請「廈門自貿區總體方案」,若一切順利經大陸中央批覆,就在2014年廈門就可望成為全中國最貿易自由、投資便利、金融開放、產業創新的經濟實驗區。「廈門自貿區」作為對台灣經貿前沿,在戰略上具有與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經濟對接的企圖,然而地緣關係緊密的金門無疑更是首當其衝,正門以對。雖然「金廈自貿區」提法,早已大有人在倡導,問題在於「廈門自貿區」已經快要生米煮成熟飯了,金門準備好了嗎?金廈又如何成為自貿區?
首先「自由貿易區」概念必須加以釐清與強調,不要說一般民眾,就連許多台灣官員或學者都會認為「自貿區」就只是透過降低關稅(免關稅),或掃除非關稅障礙來促進多邊自由貿易,然而這種「顧名思義」定義,只有回答了現今「自貿區」意涵四分之一而已。換言之,除了所謂「商品貿易」之外,還有以開放市場准入的「服務貿易」、「投資便利」、以及「金融開放」等三項,而後三者對產業競爭、民眾就業都會帶來實質的衝擊與影響。
例如廈門自貿區申報設有四個籌備小組,包括一、綜合組:主要任務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二、貿易組:主管貿易(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與商業模式創新改革,三、投資組:主管投資領域擴大開放、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四、金融組:主要是金融服務領域開放創新,因此「自貿區」完整意涵與配套措施需要政府、產業與民眾三方攜手團結合作,勇敢面對來自全球的競爭與挑戰,面對這股自由化的浪潮,廈門頗有放手一搏的架勢。
此外,政府與企業的角色也要釐清。對於特區內產業規劃的政府角色,越來越多國外經貿特區實施經驗,政府不宜強力主導產業發展政策,例如過去台灣政府主導「兩兆雙星」(面板、記憶體)產業,請問台灣雙星產業競爭力目前安在?基本的理由很簡單,經濟規律變化迅速,影響商機變數難以掌握,政府官員缺乏企業家靈活彈性,因此規劃自貿區,政府只要做好基礎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經濟環境即可,至於發展何種產業就交給敏銳的企業家來決定,這種政企分工對自貿區成敗甚為重要。
在自由化開放進程,2014年「廈門自貿區」成立後,固然會引發台灣不小競爭壓力,對金門而言震撼力更大,而金門版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可能是我們因應對策,但重要的事,我們對新一波「自貿區」的充分認識與開放競爭決心夠不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