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樂見金門邁向城市生態環境規劃

發布日期:
點閱率:757
字型大小:

環境與發展是當今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在城市化進程中,一方面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城市能源和生態環境問題。若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中,只顧短期經濟效益而忽視長期環境效益的行為,不無造成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因而有效利用能源,保護和改善人類環境已經成為人類的迫切任務。自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後,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可持續發展已普遍達成共識,逐步被引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領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社會、經濟、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類生存和居住條件,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是全人類在21世紀努力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社會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系統。
城市的各種活動都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相反的,強度過大的城市活動反過來也會對生態系統造成持續破壞,從而危及整個生態系統和人類自身。因此,城市生態規劃是促進城市社會、經濟和環境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畫(MAB,1984)報告指出:「生態城(鄉)規劃就是要從自然生態和社會心理兩方面去創造一種能充分融合技術和自然人類活動的最佳環境,誘發人創造精神和生產力,提供高的物質文化生活水準。」具體來講,城市生態規劃就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目標和措施所作的規劃,其目的在於提高環境品質,維持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問題,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金門生態及文化環境具有獨特性及不可複製性,金門縣政府在李沃士縣長的指示下,以前瞻的思維辦理「金門概念性總體規劃」,該規劃已確立在未來金門的發展中,應該在確保生態環境的低衝擊下,兼顧經濟發展、生態及文化歷史保存、生活品質的永續發展;並提出四大建設發展願景(4E),第一個E即為Eco永續生態島,已揭櫫金門縣政府重視島嶼生態之永續,並列為首要建設目標。而2013年行政院已核定金門建置低碳島計畫,縣府戮力推動中,以上顯示,縣府已朝向將金門建設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邁進中。
金門在解除戰地任務後才逐漸揭開神祕面紗,戰地政務也讓金門的自然及文化資源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如島嶼生態資源、閩南及僑鄉建築聚落、眾多的戰爭遺址等,未來發展除了善用獨特資源成為金門發展的最重要基礎外,也應該確保這些資源不會在發展的過程中受到破壞。
有鑑於此,「金門概念性總體規劃」已詳細進行地區植物、動物、海洋、水文、地質的綜合敏感性分析,再考量生態結構安全性,最終提出總體生態功能分區,指出哪些區域該保護或復育,哪些區域可以合理開發利用,哪些區域可接受有限度的開發。
金門未來的空間發展結構,包括三個發展核心、三個特色發展帶、一個綠色走廊、三個生態旅遊區、一個低碳渡假生活島的格局。其中三個特色發展帶包括后江灣海岸保育帶、金東休閒渡假帶及環料羅灣旅遊發展帶;一個綠色走廊則是太武山綠色走廊,作為保全金門生態安全基本格局的主軸;三個生態旅遊區涵蓋太武山生態旅遊區、古寧頭生態旅遊區及水頭珠山生態旅遊區;烈嶼低碳渡假生活島,是實踐低碳慢活渡假生活的典範。此一作為已從本縣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等,展現縣府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遠見,並將作為未來金門總體發展的依據。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