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沙美老街
──由已故詩人吳承明先生「我的金門大夢」談起
日前本報報導縣籍詩人吳承明先生意外亡故,其生前時常返金,並繫念沙美老街風華再現…。生前就有「我的金門大夢」構想,其一是開滿豆梨花的金門島;其二是搶救一條從元代蜿蜒而來的古街-沙美老街;其三是找回料羅灣的往日榮景。對於沙美老街的頹廢、倒塌,如何使其風華再現,近期媒體及學界與有志之士,均關心此一課題,提出呼籲,應該加以搶救保存,顯見沙美老街之整建維護有其必要性,值得大家一同關注。
沙美原名「砂尾或沙尾」因位於金沙溪出海口而得名,昔日帆船可航行到今榮湖一帶,是金門東半島最主要的市集所在。沙美地區的開發最早是由張、蕭、葉、彭四姓,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隨著文教、行政、商業機能的加入與發展,移居至沙尾鄉的氏族日增;再者沙美地區古有「金山書院」之設立,文風興盛,沙尾鄉逐漸成為金門東半島文教與商業中心。
早期的沙尾聚落發展空間而言,大致以金門書院(現金沙鎮菜市場所在)、萬安堂、葉氏宗祠等建築為界,分為三個聚落;界線以北為張氏聚居地,以南以萬安堂為界為蕭氏居住地;界之西半俗稱西甲,屬葉氏聚居之地。根據縣志稱:清初時有名為「張輝慶」者,自金門庵前徙居沙尾「開肆建市」,遂逐步將上述三個聚落結合成一大聚落,成為現代沙美市街之雛形,與金門城北門外明遺老街、模範街合稱「金門三大老街」。其街道類型較為狹長,寬僅公尺餘,以石板舖成。街道兩旁店屋為閩南式建築,彼此毗連相接並設有騎樓,沙美老街規模不大,但街道相互交錯有如迷宮一般俗稱「八卦街」;每逢年過節之時,老街商家無不生意興隆,整條街擠滿了購物人潮。
沙美老街的商業發展在民國47年「八二三砲戰」發生前達到巔峰,在砲戰爆發後,沙美地區因軍事中樞機能的移轉,駐軍人數大幅減少 ,加上近有新興陽翟市街,遠有山外新市加入競爭行列,沙美老街商機大受影響,逐步讓出金門東半島經濟龍頭地位。
沙美老街原有152棟建築,前經調查目前約存有112棟,但因產權問題及乏人管理,大部分已頹廢且窳陋閒置無法居住,如何搶救沙美老街或讓其重生,各界有不同的聲音及看法,不過我們以為,沙美老街極具歷史價值,然政府已訂定有都市更新條例,縣政府業針對沙美等三城區正進行都市更新先期規劃,對於沙美老街之保存初步已提出都更操作策略為:將其土地使用分區劃設為「老街風貌特定專用區」,以塑造本計畫區之文化景觀特色;在建築物之保存方面,採風貌保存及原樣重建,雙管齊下,在風貌保存作法,規定其建築物外觀應予原貌保存,但內部空間得配合風貌予以現代化建設,建築結構可補強。而已拆毀、傾倒或危險建築物,無法採「風貌保存」方式進行建物保存之空間,則依原樣重建。在「老街風貌特定專用區」更將給予容積移轉獎勵措施,及整建維護補助經費,對於這些規劃構想,我們認為在政策面,縣政府已展現重視保存沙美老街的課題,接下來是業主配合的意願與地方共同推動的共識。
唯在實務作法,我們也提供以下保存及振興計畫之意見,籲請成立專案計畫,並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推動,讓老街能逐步恢復它歷史的容顏與價值,風華再現:
1.調查研究沙美老街的人文歷史、產業發展過程,並釐清當前發展的困境及課題。
2.調查研究沙美老街的空間構成、街道形態、建築物的立面形式等,深入了解老街的空間特色及價值。
3.提出沙美老街街區振興之規劃方案。
4.依據縣府擬定之沙美老街都巿更新作法,訂定都市設計準則,採風貌保存及原樣重建,提出分年分期的規劃設計計畫。
5.研擬都市更新單元規模,編列預算補助,先爭取有意願參與都更業主,透過示範作為,帶動維護保存風潮,逐年逐單元辦理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