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校園是低碳金門的先導示範
校園環境是孕育學生生態與文化保育、意識空間美學,並且奠定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載體。
為達成校園永續發展的目標,民國91年行政院推動「六年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其中教育部規劃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以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學習環境空間為主,加速推行校園公共工程改造計畫,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方式,讓校園環境可以扮演社區風貌的塑造、社區意識的凝聚之角色;並使得改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技術實施應用。同時,亦可提升國內相關產業技術,進而增進綠色產業推廣效益,從而發揮環境教育之積極意義與促成教育改革之目的。
永續校園可分軟硬體兩大部分。在硬體方面有「生態環境恢復與維護」及「永續建築」兩大項以瞭解自身校園地域、文化、歷史與生態等特色,從而創造出多樣的校園環境。在軟體部分,配合九年一貫課程實行,對應校園環境改造,創造出具特色之教學教材,並可配合鄰近不同教育特色的學校,形成緊密的環境教育聯絡網。
永續校園以永續發展為基礎,並通過綠建築的技術加以落實。一方面建立省能、省資源、健康、舒適的校園建築及生態、環保、回收利用之校園環境外;一方面建立本土永續校園技術應用與評估實例,提供符合在地本土的永續校園規範依據。並且,校園作為一種社區公共空間,可做為推動社區風貌再造的示範計畫,並利用居民參與方式,凝聚社區認同,進而使得校園與社區得以緊密結合。永續校園,不只是空間的一種變革,也是教育理念的改革。
這種校園,可以稱為綠色學校。它有四大願景:
1.學校環境政策與管理:學校要有環境政策及行動綱領,有環境行動的組織及社區行動夥伴關係。學生要有開放與合作學習的態度、批判式思考及參與學校、社區事務行動與環境研究調查的技能。
2.校園景觀與建築:綠色學校校園建築與空間設置是合乎環保的、安全的、人性化設計,如新房舍是合乎綠色建築概念、通風、合適光照、省能源的、省資源、遊具是安全的,師生參與規劃與設計、施工與管理也是合作行動者。綠色學校校園綠地是自然的、充滿多樣性的本地生物,有很高的綠視率與綠覆率。
3.環境課程與教學:學校行政及師生推動校園內外的環境宣導活動,如教學環境化、圖書館的綠色書籍採購及介紹、節慶的環教展覽及活動、參與社區清潔及綠美化的行動、民間及政府的活動等等。其執行策略包括:在環境中教學---鄉土與戶外教育、社區與學校教學步道;教導環境知識---融入式教學、綠色課程研發;為環境而活動---環境議題行動研究、環境主題活動。
4.師生校園生活:綠色學校校園內的生活,是節約資源的、物質循環的、低污染的、低噪音的,如洗手水、廚餘、廢棄物是可以循環再利用;生活是簡單樸素的,綠色消費、能力行資源回收;污水、垃圾量是低的;上下學交通低負荷、低噪音、安全及有趣的。
近年來,金門縣的中小學校園,無論在環境教育的落實、綠色學校目標的追求上,已經頗具成效。開瑄國小、賢庵國小及金寧中小學等,都是永續校園的模範案例,值得社會大眾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