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在地治理 永續商圈發展
愛國早餐上桌問市!金沙鎮公所「沙美商圈振興計畫」日前舉辦「愛國早餐宴」成果發表會活動,在沙美地標金沙戲院的廣場上用辦桌的方式,呈現沙美的各種美食小吃,打造早餐一條街的氣勢,更同時呈現計畫輔導成果,發表大頭冰、炸彈糕等創意產品,讓在地民眾及觀光旅客大快朵頤、享受美食。
事實上,金門少數的幾處商圈隨著產業及消費型態的轉型,總予人有欲振乏力的感覺,但公部門在許多方面的投資及耕耘卻一直沒少過,關鍵僅在於其努力是否符合地方需求,又商圈的自治組織及店家們有否變革的決心及勇氣。抑或正如某些前輩所言,「或許因為是福利的金門,也或許金門真的還不夠窮」,因此缺少了變革的動力,嘴上鎮日嚷著沒生意做,卻從來不想付諸行動,縱然是輔導團隊找上了門,也會先對輔導效益打個折扣,甚至是唱衰、嗤之以鼻;誠然,這般的反應也其來有自。因為許多政府的產業輔導計畫都有一定的執行期限,計畫期過了,曲終人散,一切又回到了原點,徒惹浪費公帑的罵名。然而,面對這般「事屬必然」的惡性循環,難道地方商家或其組織就沒有自力更生,或爭取階段性產業提升的空間及能力嗎?如若一切都指望政府「萬能」,又是否是緣木求魚?以下謹提供兩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強化自治組織的效能。俗諺云:「出頭損角」、「有功無賞,打破要賠」;面對許多公共事務總是「一人做,眾人嫌」,尤其是無償的自治組織幹部更是如此。金門當前成立的各式公協會應該有上百個,但真具有出色運作效益的,實屬鳳毛麟角。對地方產業而言,主角永遠是在地的特色商家,政府的功能僅止於領航、輔助,並設法建構較優的產業環境,實務上的經營策略、產品設計、行銷作為等等,永遠還是商家自己說了算,政府既不可能插股抽佣,更不可能一味的輔導到底。而在利益交關、眾說紛紜的當下,意見領袖或自治組織幹部的角色就相對的吃重;因此,我們以為,除了注重產業的診斷及個別問題的解決外,組織人才的培育益發的重要,沒有健全的地方產業組織,便難保輔建成果可以永續的發展下去,遑論開拓更多產業提升的空間與契機。
其二,強化計畫目標的管考。許多政府計畫都會做目標管理,但通常都做不好,做不好的原因不是承辦人、公務員不夠用心,而是眾人希冀的「理想化」目標太多、變數太大,於是乎就把目標管理變成複雜的官僚方案或行政制度,這樣的轉變不但加重了文書作業,更糟的是將導致形式主義取代實質內容,成了空口白話下的表面文章。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有成效的主管先做最重要的事,至於次要之事,……都不要做。」一次只面對一個癥結性的問題,徹底的解決它,並建立起應對該問題的處理模式,遠要比擘畫無數的美麗願景或一味的唱衰、不斷的問「然後呢?」會來得更令人充滿奮鬥的激情與期待,並堅定的相信目標離我們愈來愈近。
總之,沙美商圈擁有悠久發展歷史,更保有金門傳統的糕點手藝;我們對沙美商圈的以創新求發展的努力表示肯定,更希望所有的輔導成果可以由商圈組織接棒傳承下去,裨益做出更大的餅、掌握更好的發展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