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低碳生活打造金門低碳島
行政院核定金門為全國的第一座「低碳島」,環保署及金門縣政府在距離金門十分鐘船程的烈嶼,利用電動車、碳匯券,降低當地的碳排放量,也拉攏計程車司機來開電動導覽車,形成產業鏈。
據報導,從金門搭乘十分鐘郵輪可抵達烈嶼鄉九宮碼頭,一下船,便可以看到供租用的一百台電動機車。遊客租用後可獲得一張價值五十元、全國首創的「碳匯券」,在烈嶼十七家「低碳商店」,抵用購物、吃飯、住宿錢,除了省碳也帶動消費。不過,電動機車也直接衝擊當地計程車司機的生計。經過多次協調會議,環保局以一天一千元薪水聘用計程車司機及當地居民來開「電動導覽車」。八人座的電動導覽車漆成迷彩外觀,分成南、北兩線,提供旅客另一項遊覽金門的選擇,也讓司機有了新的收入。
平情而論,烈嶼鄉的低碳遊程體驗,縱非創舉,卻是金門邁向低碳島的重要起點。選擇烈嶼做為低碳示範點,應是一則因地理幅員有限,較易控管;二則旅遊元素集中,較具吸引力。然而,除了這些元素及作為外,要打造低碳島,恐怕還不僅止於提供便捷的綠色載具而已,為了形塑金門更佳、更具話題的低碳特色,恐怕還有許多面向有待強化及努力。以下謹提供兩點看法,供各界參酌。
其一,營造低碳社區。金門地區申裝太陽能熱水器的普及率冠居全國,此固有賴於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更大的原因在於經濟部能源局及縣府的輔導及補助;除了普及太陽能熱水器的運用外,經濟部也正在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目標在建立國內太陽光電設置應用完善環境,並採用「逐步擴大、先屋頂後地面」的推動策略,以穩健成長、負責任的態度來帶領國內太陽光電能源永續發展。對於這樣的政策,我們咸表認同,更以為經濟部、地方政府,以及台電公司應思考以更前瞻性、務實面的作法,針對金門地區的社區住宅建案預作統籌性的規劃及獎助,唯有先營造出更具話題及多元性的低碳示範社區,才有可能引領風潮,促進效益。其間,綠色載具自然是必備的要素,但我們更應全面考量用水、用電,以及資源回收的再生利用等等,從點而線、線而面的全方位檢視低碳社區的應備元素及機能,方能讓低碳不止是做半套,而是擁有更多發展的潛力與期待。
其二,建立支援體系。觀念的轉變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及參與,支持低碳生活不僅只是著眼於政府補助款或資源投入的多寡,更重要的是眾人的參與及助力。我們以為,除了公部門應主動成立低碳推動組織外,更應健全民間社團的參與及對話功能,此既為了提高住民的低碳生活意識,更為了高效的公眾參與,因為,好的規劃及政策都是公眾參與出來的,政府首要轉變及提升的,便是慣性的管理思維與「參與式」公共決策能力。
總之,低碳既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態度。強化及提升綠色載具的使用率及簡便性或只是第一步,接續我們更應著眼於更全面的低碳旅遊、較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提升住民低碳環境意識,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而這一切的起點都在於低碳示範點的一炮打響,裨益激勵更多的回響與熱情參與,朝向金門低碳島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