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健康農業 打造宜居環境!
金門縣政府推廣「健康、效率、永續經營」農業,成效已浮現。為了建構「健康、效率、永續經營」的全民農業,縣府表示,這幾年來積極推動,其中安全農業示範戶,已由民國98年46人,逐年增加,至民國103年已達75人,種植面積由98年12.15公頃,逐年增加至103年已達21.91公頃。
據縣府表示,健康與安全農業,最基本的就是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達到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金門從民國94年起積極推展安全農業政策,輔導農民安全用藥規範,建立合理化施肥、生物防治技術、落實農藥殘留檢測機制,在農產品採收期前,需經採樣送到縣動植物防疫所檢驗合格後,方可採收上市。透過政府嚴格的把關與驗證制度,加強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信賴度,吃得更安心更健康,是值得大家支持推廣。
事實上,近來國內發生的食安問題,已經嚴重的打擊到民眾日常的食品安全,甚至是台灣的國際形象。曾幾何時,我們將黑心食品與大陸的無良企業劃上等號,不想回過頭來卻發現,原來自己食安也好不到那裡去,此情此景,又如何不令人汗顏、洩氣?就理而言,食安是人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企業必須自律,政府必須把關,民眾更絕對有知的權力,然而,就台灣從個別的食安問題演變為全面的食安風暴,甚至令人民對政府產生了信任危機,或有認為其直接影響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食品安全分開來看俱為個案,但連動起來,卻足以動搖國本,不論是企業主、公務員或升斗小民都不宜輕忽漠視。
以縣府推廣的「健康農業」為例。便首重在建立農民有機與健康的概念,只要有了正確的農作觀念,自然就會重視種植環境的健康,而有好的環境就會有好的產品,消費者也能因此獲得健康,形成一個健康的循環。對這樣的理念及作法,我們咸表認同,更以為在金門有限的農作範圍內,完全可以開墾出足夠的示範區域,並兼具有品質保證、安全消費,以及休閒農業的多重效果。以下謹提供幾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示範的必要性。凡事不求多,但求精。金門的農業規模有限,只能走精緻化小農路線;在小農的基礎上,則不妨精雕細琢的去營建少量的「健康農業」示範點。營建示範點一則有利資源集中、精益求精,二則方便推廣,起群仿之效,對金門的「健康農業」推廣,應有速效。
其二,履歷的透明化。在食安風暴的摧殘下,要保證品質,建立消費信心,唯有透明化產銷履歷一途;看得清、查得明,才能吃的安心。對此,公部門可以輔建一套完整的產業標準及履歷制度,並經由簡易、便利的查詢系統,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其三,產業的自律性。所謂:「千防萬防,家賊難防。」一個敗類足以拖垮整個產業。除了政府強力的監管外,產業自律與自我把關更是關鍵,因此,相應的產業組織、自律機制、裁罰標準,以及品質保證基金等等,缺一不可;唯有自立自強,才能揚眉吐氣,獲得消費者的認同。
總之,民以食為天,食安無小事。不論是低碳島或旅遊島,如果沒有一個綠色宜居、食安無虞的生活環境,任何願景俱屬空談。永續健康農業,打造宜居環境,或正是我們當下責無旁貸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