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寵熊貓與瀕危水獺
「熊貓」會願意被人們圈養在動物園裡,享受人們自以為是的「寵愛」方式,供人們賞玩的「寵物」?「水獺」卻是在金門的土地上尋找牠「安身立命」之地。依照目前金門的技術,既無法養一座動物園或設定保護區來圈養與寵愛,更無能找到專業水準來照料。
金門有三項「國寶」,就是「活化石-鱟」、「緬甸蟒」與「水獺」。由於大家的重視,「鱟」在金門已能復育;「緬甸蟒」近年來也積極在研究保護;但是珍稀的「水獺」卻不能復育而陷入存亡絕續的困境。倘若我們能夠找到保護方法,讓牠們可以生育、生存,或許可以挽救此一物種。
民國66-67年在金寧國中李養盛校長時代服務,曾有農民捕捉一隻「水獺」,校長還特別指導校工砌一座洞穴加以保護圈養,可惜不久就死了,後來李校長將之做成標本。
對照人們寵愛熊貓的神態,恰如梁實秋筆下的「鳥」。『胳膊上架著的鷹,有時頭上蒙著一塊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著不動,哪裡有半點瞵視昂藏的神氣?籠子裡的鳥更不用說,常年的關在柵欄裡,飲啄倒是方便,冬天還有遮風的棉罩,十分的「優待」,但是如果想要「摶扶搖而直上」,便要撞頭碰壁。
鳥到了這種地步,牠的苦悶大概是僅次於貼在膠紙上的蒼蠅,它的快樂,大概是僅優於在標本室裡住著罷?』現代人們寵愛熊貓的方式,是以大陸四川山區為復育基地,還要擔任「和平大使」,負有政治任務,被送往美國和解,送給台灣作為兩岸和平象徵;於是幸福的熊貓越來越慵懶,失去求生本能,還要野放訓練。如此就陷入了「鳥」的苦悶境界了。
現在金門的水獺,早已失去求生的本能,需要鄉親更積極的保護。金門國家公園與縣府相關單位,宜加速結合學者、在地田野專家,一起為保育水獺研擬對策,而非各說各話。
譬如野鳥或松鼠,我們只能大約設置觀賞區,而無法圈出一定範圍當作野鳥或松鼠保護區。當我們還搞不定牠們的生態軌跡前,包括水獺移動路線,及相關食物鏈,應以整個金門當作水獺棲息區來加以保護。直到我們找出正確方向,再作謹慎開發。
鱟兄鱟弟與水獺姊妹,能不能也成為金門的「觀光大使」,作為送往迎來的「工具」?我們之寵愛熊貓,是為「工具性」,而非本於「人與寵物」的情感。牠們被寵得很幸福,已然「喪志」,而寵牠們的人們,遲早有一天會墮入「玩物喪志」境界!今日我們珍惜水獺,是本於「人與自然」同在的「革命情感」,保育水獺姊妹,就能永續我們的田園環境!
光鮮亮麗的台北市與廈門市,正如熊貓一般的受寵,今日幸福的金門,是否有一天也要變成受寵的熊貓?放眼全國各地,唯獨金門擁有閩南文化、戰役史蹟文化,它正在蛻變,繁榮開發乎?保有清純風貌乎?一如瀕危的水獺,需要被珍惜與挽救,就請鄉親細思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