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接受食育概念 斷絕食安風暴
食安問題為公眾所關切者,台灣發生地溝油與飼料油混入食品、基改食品充斥,豆芽以低亞硫酸鈉漂白60年,以醣精及色素調配誘人食品,混入飼料製造高檔料理,以病死豬、雞、鴨作燒烤,而人們就這樣禁不起口腹之慾而輕易下肚。故而再次提醒鄉親,必須積極參與和接受「食育」概念,方能正本清源,利己利人。
日本訂定「食育基本法」,是以法律位階推動全民健康飲食觀念,明定在內閣府(相當於我國之行政院)設置「食育推進會議」(相當於我國之委員會),做為「食育推進基本計畫」的規劃、統籌機構。都道府縣及市町村各級政府機關底下依令設置地方級之「食育推進會議」,做為執行機構(張瑋琦)。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以社會運動提倡「綠食育」;《天下文化雜誌》則是以倡導「新良食、實踐綠生活行動」為文號召。政府部門卻只能思考從政策面查防或活動面治標,或是消極的等待業者的道德良心。我們認為就飲食正義的角度衡量,建縣百年可以推動「全民食育」才能治標又治本,達到永續。
「食育」概念,主婦聯盟定義為「與環境相關的飲食教育」(黃嘉琳),進一步或將之區分為「農業教育、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三大領域」(張明純),「針對飲食安全、消費意識、親子教育等主題的關心與倡議」,包括反對高風險美國進口牛肉、「反基改作物」的宣導和解說、從家庭開始注重飲食教育等,期望透過運動手段,從個人、家庭、社區到國家、國際社會的各個層次,呼籲國人重視「食物鏈循環,健康、營養、無毒、永續性等概念,體現在食用者的身上,一如其展現在食物生產製造、包裝運輸、烹調食用乃至於後續垃圾處理或廚餘回收等面向」。綜觀學者論點,「食育」之基本概念涵蓋「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的整合教育,其核心價值則是「環保、永續、正義」。
當前社會上「正義」不正義,「王品」而無品,「頂新」實在假,人心惶惶,導致社會普遍不信任。立法怠惰而緩不濟急,政府行政礙手礙腳不明快,唯有透過教育方法自學、自覺、自律,才能達到自立助人之目標。
就個別教育而言,自己與家人「迷廣告、貪便宜、搶頭香、太集中、囤居奇、重口味、吃到飽、多剩食、縱口慾」的消費習慣必須改變,調整為「心淡定、慎消費、量能吃、宜分散、適用量、輕口味、少廚餘、求精緻、重養生」。張瑀庭小姐在人間福報上發表她曾在五星級飯店餐敘的經驗,從頭到尾整桌海鮮都不新鮮,「海鮮泡到發白,湯喝來全是藥水味,其他食材都用重油、重鹹來掩飾」,她的結論,是「因為大家都不懂吃」。簡言之,運用「食育」教導大家「懂得吃、聰明吃」。
就大眾教育而言,建設、衛福、環保、教育等行政部門,與學界、社團、產業、學校機構或單位宜攜手合作,經由整合推動家庭教育、社區教育(樂齡學習)、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將「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導向「環保、永續、正義」。
參考日本作法,由金門縣政府高層召集,整合建設、衛福、環保、教育等行政部門,結合金門大學與農工職校食品科系之學者教師、農林漁牧商之機構與社團(農會、漁會、商會、農試所、林務所、畜試所、金酒公司等)及業者代表(零售攤商、量販賣場、餐館等)、民間環保人士,組成「食育推進會議」(暫訂),仿效道安會報模式,定期與臨時集會,統籌推廣全民食育措施。
金門大學與農工職校食品科系學者及營養師,編訂食育教學綱要,提供各中小學及社區學習體系,用於往下紮根,深入民心之教導,讓「零食安」成為低碳金門共同的信念,厚植為整體發展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