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關懷與創意 為地區古老建物巧扮新妝
金門解嚴以來,典雅古樸的古厝在令人驚艷之餘,也禁不住風霜的摧殘,或是殘破或倒塌,而隨著兵力銳減而漸增的閒置營區,或還地於民而剷除,或年代老舊而傾頹,與聚落周邊景物極不協調。
近期有一群關懷社稷鄉里的年輕人,相繼付出關懷與愛心,藉由巧心彩繪與用心整理,將殘垣古厝或老舊碉堡化為神奇,讓原本破舊的景象頓時改觀,整個空間煥然一新,可謂賦予老聚落與老工事嶄新生命力,讓過往民眾相繼發出讚嘆,因為年輕人的關懷與創意,原本不可能的事竟然有奇蹟發生。
我們謹此為有創意與熱誠的年輕人鼓掌,同時提醒爾等投入這些熱誠服務時,首要考慮的即是注意個人自身安全,確保在全力投入之後,也能夠平安快樂的與眾人享受甜美的成果,因為不論是瀕危古厝或老舊工事,在建物結構與周邊植被垃圾等等,都須謹慎小心,防範危安因素於未然。再則是確定取得建物所有權人同意,或聚落宗長父老的背書,避免不必要的紛爭。讓整個改妝活動經由策劃、討論與編組時,即可安心的投入執行。
而為古厝與工事妝扮新衣,雖然常會出奇制勝,而在讓人發出驚奇之音時,都當盡量配合周邊環境和景物,盡力保留原有特點,在經由彩妝與整理之後,創新元素仍可與原本樸拙特色相輝映,前後景物依然相融在一起,避免過於突兀,導致讓人有啼笑皆非之感。
若作業地區屬於傳統聚落範圍,先行與社區長老溝通,並讓村里年輕人多多參與,未嘗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社區長老的意向藉由引領著年輕人不同思維,不致讓歷史養分急切流失,並可鼓勵聚落年輕人多多參與社區服務,注入更多思考與力行,也讓聚落古厝變妝具有更深刻意義。
而閒置空間中的碉堡工事,首要以維持原滋原味為要,過份的改造偶然可能增添一些新視覺,但同時也可能會遺失獨一無二的特色。老工事改造仍須強調考慮戰地特色和歷史元素,不至於人去堡空的工事,在失去主人後,也失去生命力。
地區閒置營區數量在部隊精進案後,今年度也已達到一個飽和,現有的閒置營區與工事,依然是許多昔日榮獲「金馬獎」的阿兵哥返金探訪的戰地秘境,因為這些正是他們昔日的家園,紀念著一段段「以軍作家」的難忘歲月,而相關單位的有效規劃,配合著年輕人的熱誠與關懷,透過無數創意,相繼為地區古老建物巧扮新妝,也可開發出無數的戰地秘境,勾引著日夜思念的退伍人員,與昔日袍澤相揪作夥,前來金門探訪昔日軍營朝聖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