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機遇 再創兩岸關係新契機
兩岸觀光交流便民措施又一樁,自元旦起,陸客若依「小三通」方式到金門、馬祖及澎湖觀光,可在入境時辦理落地簽證,開辦首日就有208人申請,預估1年將有7萬多人受惠。
據了解,原本陸客小三通旅遊都是提前上網申辦,必須在出發前辦妥停留金門、馬祖、澎湖地區的「臨時入境停留通知單」,申請時間約4小時。為提供陸客小三通觀光更彈性的規劃,內政部修正相關辦法,自元旦起,陸客可在入境時申請臨時停留許可,也就是俗稱的「落地簽證」;有了「落地簽」後,預計將可有效提升離島觀光旅遊與當地經濟發展。
事實上,離島地區對陸客入境「落地簽」的籲請由來已久,於去年底九合一選舉前,由馬總統親臨金門宣布這項政策利多,對臨時有需要入境離島的陸客而言,著實是項便利的措施,然而,這項措施同樣有著如昔的限制,就是只有透過「小三通」到離島觀光的陸客才可申辦落地簽,陸客不能藉此入境台灣本島;若因其它公務、商業等目的赴台灣離島,也仍須按照原本的申辦程序。這樣的規定,令人有「猶抱琵琶半遮面」、只做半套的感嘆。既然便利的,可能僅是四個鐘頭的辦證時間,卻猶要規範只適用離島地區,不得入台,似乎便顯得誠意不足了。這已然不是辦證流程是否平等對待的問題了,反像是我方在自我設限、自曝其短,既無必要,更降低了實效性。
誠然,陸客入台最大的障礙在國安問題。全面開放落地簽可能因為作業時限等因素,「掛萬漏一」造成國家安全的危機;以此理由,宣布落地簽自離島開始適用,或有其一定的道理,但這樣的試用幅度對離島而言,卻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我們只是讓陸客更便利的登陸離島,卻不賦予離島更多政策利多的武器,對陸客而言,其吸引力仍是有限的,反倒不如直接開放其可經離島中轉台灣來得更具誘因。
就政策利多而言,我們完全贊同馬英九總統在古寧頭大捷65周年紀念活動致詞所講的,「金門已經由殺戮戰場變成和平廣場,再變成繁榮商場」。而金門要繁榮的最大利基,就是免稅,以及更大程度的經貿自由化。台灣因對陸服貿卡關後,連帶的使得諸多重大經濟民生法案,依然走不出立法院;其中,對金門未來影響較為重大的,應該便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因為法令未備,金門可能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但行政院卻不吝將現有的自貿港「變妝」為自經區後,又額外指定了安平港、屏東農技園區、彰濱工業區等為自經區,其所持理由自然是軟硬體條件的粗備;而這些現實面所衍生的金門困境,正是中央亟需重視與協助之處。
總之,金門當下亟需的或不僅是足夠的入境人潮而已;人潮進來了,卻沒有創造商機、留住消費的本事與機會,其感受又豈僅止於扼腕、忿恨而已?根據移民署統計,去年全年國外來台觀光客已突破990萬人次,而其中以陸客來台數量最多,超過364萬人次;由見,台灣的旅遊產業已不可能自外於大陸而存活,在我們積極伸出和平橄欖枝的同時,卻不能予以相同落地簽的對待,僅是自亂陣腳,自曝台灣對政治環境的不安;由是,若能賦予金門試行具兩岸特色自由經貿的機會,或便能再創兩岸關係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