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雄三島看大二膽島開放觀光
去年的七月一日,在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見證下,金門縣政府正式接管大、二膽兩島。軍方釋出的這兩座島嶼,不僅僅只是在縣府轄下增加了72公頃土地、471座碉堡與建築,以及34處文化景點而已,更重要的是這兩座島嶼所蘊含的戰役史蹟,及其背後豐富而多彩的故事。
接管迄今已半年有餘,目前縣府已完成了工作船租賃的招標工作,駐島工作人員也已完成甄試招募工作,正積極籌備碼頭修繕工程,以及基礎設施修繕等工作,這些硬體建設,是未來據以推動觀光事業的重要基礎。
其實,金廈兩門一水之隔,許多發展歷程都非常近似。就以對岸的「英雄三島」,早在90年代就提前走上了觀光發展之途。觀察大、小嶝兩島的發展歷程,或可給我們帶來一些省思。話說大嶝島的開放觀光,始於1993年修建了通往大嶝島的公路,1995年又籌建了大嶝水廠,引汀溪水庫的水源,基本解決了吃水問題,1998年獲批准設立的當時唯一的「對台小額商品交易市場」,並以1958年因八二三砲戰由中共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之「英雄三島」(大嶝、小嶝、角嶼)為名,對外招徠遊客。島上有戰地前線改裝的「英雄三島觀光園」,還設置了軍事武器陳列場、兵器模型展館、戰地坑道、軍民史跡館、空飄、海漂史跡館等,號稱是結合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知識教育、軍事科普教育以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教育機地與旅遊勝地。而小額貿易市場在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後,於2011年9月興建新館落成啟用,以「大嶝小鎮‧台灣免稅公園」的「新妝」面客,找來上千種品牌入駐新場館,主打各色台灣商品、傳統作坊與文創,主訴道地的「台灣味」。
談大二膽島開放觀光,卻以對岸的「大、小嶝」為例,似乎有些不倫不類?然而,仔細思考兩者的發展,尤其是所謂「英雄三島」的發展歷史,卻有些部分不得不讓我們引以為戒。何以致之?主要是對岸採破壞式、跳躍式的「大建設、大開發」,其實,早已讓大、小嶝島脫去了所有與「戰地」有關的諸般面貌。回顧這「英雄三島」的開發,基礎建設固不能免,引水、搭橋、築路,也是地方開發的基礎工程,只是,工程量體的大小,以及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否曾在規劃設計過程中被列入考量?另外,遊客不論是走訪或搭船遊覽「英雄三島」,過程中故事已不再精彩,親臨現場後還進一步發現竟是杯「走味的咖啡」,相信遊客的「回頭率」絕對不會高,也不可能高。
質言之,倘若我們開放大二膽島,也必須走上對岸開發「英雄三島」的老路,那麼,相信會令許多「軍友」痛心疾首。就目前縣府對兩座島嶼的開發,態度相當謹慎,值得肯定。雖然腳步慢了些,但從長遠的角度看來,毋寧是一項正確的抉擇。此外,各界有關島嶼「承載量」與「保護戰役史蹟與生態」的呼聲,也應該獲得重視。換言之,我們該走的是一條與對岸「大建設、大開發」截然不同的路。在規劃開放觀光的過程中,除了兼顧開發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尤應重視「故事性」與「體驗性」兩大重點。我們期待,在縣府新團隊的擘畫與有效的執行力之下,大二膽島的開發,能成為金門觀光產業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