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金門召開兩岸兩會高層會議
隨著兩岸關係和緩,金門與鄰近大陸地區關係更趨緊密,小三通開辦14年來人流往來頻密, 2014年創下150萬人次的歷史新高。然而金廈之間也因交流合作密切衍生諸多問題,如金廈通水通電、金廈旅遊(人流)合作、金廈海域環保治理(海飄垃圾、非法抽沙)、跨界捕魚、教育交流合作,以及金廈跨域合作聯繫機制等議題,卻多年無法獲得有效解決與改善,已形成金廈兩地發展阻礙,同時也是彼此關係深化發展的障礙。
鑑於兩岸事務權責都由中央政府全部包辦,地方政府直接面對問題卻無力解決,長期以來單靠地方首長奔走兩岸辛苦請託,最後事實證明往往是杯水車薪、成效有限。因此要徹底全部解決金廈之間許多懸而未決的議題,必須仍以「開大門、走大路」方式,透過兩岸正式協商達成協議,方能有效建功。因此,基於各項上述議題緊迫性,建議兩岸政府應儘速在金門舉辦兩岸兩會高層會議,一次聚焦金廈之間多項議題,形成共識落實解決,簽署「金廈交流合作協議」,才能有效解決問題,並提昇與深化兩岸合作關係。
據悉,過去我政府也曾考量在金門舉辦兩岸兩會高層會議,但因金門接待能量不足,經實地評估後就打消念頭了。過去金門的接待能量確實不足,連住宿飲食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數以百計的協商官員與新聞媒體,遑論還要提供適合且足夠的協商與討論會場,然而,現今金門接待能量條件已大為改善,逐漸具備承辦兩岸重要會議的條件,除了金門大學之外,昇恒昌金湖飯店旅館開幕、台開購物商城陸續充實,似可承辦兩岸或國際重要會議的召開。
其次,金門具有無可取代的特殊地理歷史條件,以地理而言是兩岸重要的中繼站,台灣治理又鄰近大陸的地緣特質,向來是兩岸協商位置的最佳選擇之一,歷經40年戰火與冷戰以來,兩岸第一個協議就是1990年選擇在金門召開簽署的「金門協議」;至於歷史角度,金門曾是兩岸殺戮而舉世聞名著名戰地,如今和平取代戰爭的新時代,兩岸代表匯聚金門協商達成協議,更能彰顯和平真諦與協商可貴,意義非凡。因此,向來不乏有識之士倡議在金門召開「馬習會」、「國共經貿論壇」、「三台會議」、「和平論壇」等,就是基於金門獨特的優越條件。金門還有另一項優勢,若要進行兩岸高層會議或進行爭議性議題協商,相對於台灣其他城市容易引發抗爭,金門社會則十分單純,會議召開較能順利進行,不受外部干擾。
此外,因受兩岸與國際矚目的兩岸高層會議若能在金門召開,經傳媒大幅報導,對提昇金門觀光效益,加值好處難以估計,因此,透過推動兩岸會議帶動金門的發展進步,效益宏大,似可列入新政府施政重點而全力以赴。
金門地方各項發展往往受制大陸因素影響,為了自身發展需要以及徹底解決衍生問題,尋求兩岸協商簽署協議,透過兩岸政府聯手合作治理,已是無法避免的趨勢。除呼籲中央政府重視外,建議縣政府整合全縣資源積極強化本身接待能力,並結合專家學者籌組「推動兩岸高層會議金門協商」專案小組,並研擬各項協商議題並列出優先順序,做好萬全準備,勢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