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保價收購政策之興革
日前陳縣長關切地區小麥保價收購政策,特別約見了金酒公司副總與農試所所長進行瞭解。相關議題之所以搬上檯面,主要是有部分農民爭取開放承租公有地種植小麥。陳縣長在該次會談中指出,倘若不計後果任由少部分農友肆意擴充小麥種植面積,不僅對金酒公司與縣府財政造成負擔與不必要的浪費,就環境承載力角度觀察,恐怕也是一種枯竭式的運用。隨即,本報復於8日以頭版全版新聞,大篇幅報導「金門保價收購『保』了誰?」,試圖深入探究政策的緣起以及可能對地區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此一議題端上檯面後,立即引起熱議。當前各界質疑的主要爭點包括小麥因品種、品質問題在金酒製程中造成的「不利益」,而公司虧損、政府補貼、全民買單所造就的「利益」卻又過度集中化,且經濟作物種植品種單一化及耕作面積無上限的肆意擴大,亦可能對地區生態造成的浩劫等。
該深度報導確實反映了關心環境保育的各界人士們,長年以來對金門農業政策的質疑,以及對生態保護的擔憂。平心而論,此一立意良善的輔導保護政策,確實曾經發揮了鼓勵農業生產、保障農民收益等功效。然而,隨前述的「不利益」持續加劇,與「利益」的高度集中,不僅此一美意良法已形成商業「托拉斯」的集中與壟斷,讓普羅大眾產生強烈相對剝奪感,亦使地區農業發展出現嚴重偏斜,已到必須大刀闊斧推動變革的關鍵時刻。
質言之,陳縣長、環保人士與地區各界的顧慮與質疑並非杞人憂天,尤其須提醒,縣府施政,除面對轄內大多數選民的託付,還必須盱衡國內情勢,甚至是世界趨勢。就以保價收購這項所謂「農業境內支持」的保護政策,在WTO的談判與協商中早被列入黃色政策(amber box)而面臨必須削減的強大壓力。
我們認為,站在金酒公司永續經營,地區農業永續發展的角度思考,不論是高粱或小麥,保價收購政策都必需有所更迭。誠如本報在報導中引述環保人士的憂慮,思及大面積種植經濟作物對水資源的消耗,對地力的消耗,以及農友施用農藥可能造成的各種污染等,此一政策都應該有所限縮。可行的興革方向可以是對種植面積的管制,對收購總量的限制,甚至亦可考慮降低保收價格,適度減少保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從而達到「踩煞車」的短期目標。此外,我們必須提醒,在政策興革的過程中,尚需考量一部份種植面積較小且賴以維生的較多數農民利益,為他們「留一口飯吃」。
再從中、長期角度思考,我們建議,縣府團隊應全面檢討地區農業政策,過去長期推動的安全農業,抑或當前市場趨之若鶩,且對地區生態環境最有利的「有機農業」,都應該是新的思考方向。至盼縣府團隊與議員諸公們能傾聽民意,揪合眾人智慧,除了儘速修正當前的保價政策,還應找出對地區最有利的農業政策,透過政策傾斜,共同追求金門的長遠發展,是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