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和平試點打造兩岸的特色金門
金門大學周陽山教授近日投書媒體指稱,2000年起金馬實現「小三通」政策,至今已14年,未來則有「新三通」任務,這就是通橋、通水和通電。
周教授以為,小三通的人數與規模,從2001年的25469人飛躍到2011年的151萬人。2014年年底為止已突破150萬人,反映兩岸民間交流的熱絡。尤其重要的,從今年元旦開始金門-馬祖-澎湖三地將對大陸民眾開放落地簽證,這可視為兩岸關係的重要新里程;但同時小三通也正面臨著運量減少、經營困難,以及各離島缺水少電,甚至是來自於平潭島的台商園區的威脅。而要突破這些困境,「新三通」或便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誠然,金門從解除戰地政務、開放觀光到「小三通」,甚至是「大三通」後的「後小三通」時期,金門角色及地位一直都因應政策而轉變;但其中有一部分的機能卻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金門不可能自外於兩岸,自我發展;或者,更精確的說法是,金門居於兩岸區位之優勢,其未來發展走向,必離不開兩岸,但這也並不代表,金門就沒有自外於大陸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就歷史、地理而言,金、廈本就是一個共同生活圈,當前因為小三通的活絡,許多國人已經將廈門視為金門的後花園;然而,金門的發展模式卻必然需要迥異於廈門,否則,金門一樣沒有發展的空間。金門要如何走出自我的特色之路?除了兩岸間的調和鼎鼐、折衝協調外,更重要的是要確立自我的核心優勢與價值,若否,金門將永遠成為附庸或可有可無的雞肋;不論其對象是台北或北京。
對現在的金門而言,缺水、少電、沒腹地,都是必然的,也因此周教授所言的「新三通」-通水、通電、通橋也都是必需的,但怎麼通、如何通?不但要講步驟,更要看方法,如若金門只是一味的貼上去尋求關愛的眼神,到時受傷最重的,興許還是金門。這個推論的立基在於,「人必自立,而後立於世」。大陸政策之善變是有名的,為了更長遠的利益,通常可以犧牲眼下的利益;渺小如金門,屆時恐怕連發聲的底氣都沒有。就如近日陳縣長對金門自大陸引水計畫之輸水管線工程所言,「若北京價格太硬,就不作了!」。金門寧可按部就班的練就自己的本事,也毋需去牽就他人,營造表面的虛華。
平情而論,當下的金門,已然有了諸多兩岸事務的試行經驗,或許我們現在亟需的,是一個兩岸互釋善意的和平試點;意即,現階段台北及北京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善用金門這個平台,將兩岸事務做大、做強,而不是在「爾虞我詐」的斟酌各自的利益;因為,沒有兩岸和平試點的成功,兩岸事務的進程都將始終停滯於「一中各表」式的隔空喊話,甚至是躊躇於各自國內的派閥鬥爭,毫無寸進。而且,隨著中韓FTA的洽簽,顯而易見的陸方已經失去了耐性,台灣卻已經沒有再拖的本錢!
因此,我們與其寄盼於「新三通」,不如放眼於「新試點」;兩岸間的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以及知識流等,迄今仍存在著諸多亟需克服、解決的政策與技術層面,如若金門可以成為兩岸和平進程的試驗基地,不但有助於金門走出後小三通的困境,更可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做出具體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