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用水問題 為永續發展恪盡心力
陳縣長日前在主持例行104年第3次主管會報時,特別針對金門的水資源問題做出裁示。陳縣長指出,在飲用水、生活水及雨水回收這三個區塊的使用上,除了找專家提供意見,未來所有開發案,他也要求一併要和水電做配套管控,尤其要納入節能規劃,以期金門能永續發展。
事實上,金門地下水超抽嚴重,觀測發現平均每年地下水位下降20公分,未來可能海水入侵,影響整體的地下水質,甚至會直接影響金門經濟命脈金酒公司金門高粱酒的生產;陳縣長主政後,更將用水問題列為首等大事。有道是:「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自大陸引水雖然是終極又快速的解救方式,但在水價、細節尚未談攏的前提下,似乎也勿庸過度樂觀,更何況就算是萬事俱備、水也如願的引進來,未來仍不免會發生受制於人的窘境;長遠看,水之一事對金門的建設發展都是一項繞不過去的課題。古語云:「人必自立而後立於世。」縱是大陸引水可以解得了近渴,但還是會有自有水源比例要求的問題,尤有甚者,若不能自控用水一定的安全質量,未來連「金雞母」金酒公司的生產都將出現危機,因此,對境外引水一事,又豈能不嚴謹以對?
再者,所謂的自大陸引水,究理仍是一種自大陸買水的商業行為,如若金門過分依仗陸方的「善意」,終究吃虧的還是自己。而要讓金門擁有足夠的自有水源,便必需在截流系統、涵養水源,以及再生利用上多管齊下,方能確保一定的成果。謹提供以下面向,供各界參酌。
其一、留水養水。金門地區平均年降雨量為1,054公厘,而年平均蒸發量卻高達1,600公厘,是典型的雨量少蒸發量大的乾燥氣候,就因為如此,如何將水源留在島上便益發的重要。事實上,近些年來金門島上的開發行為頗眾,且在舖面上大多採用石頭或水泥建材,坊間甚呼為「石頭城」,或許也因此種風氣使然,金門地區挖鑿農塘與排攔蓄水的工作一直未見明顯的效益。因此,我們以為要做好留水養水的工作,除了以科學的方式為之外,限制建案一定綠地的比例、建立工程施作透水舖面的思維更為緊要,若否,投資再多公帑也都像是丟到「海」裡,「入不敷出」終無大用。
其二、再生利用。目前金門湖庫的放流水及回收水,大多僅能用作花木澆灌、農塘灌溉或間接補注地下水源,然而,如若回收水處理得宜,將家庭廢水回饋到農田灌溉,甚至是挹注在民眾家居日常生活中的如廁、澆灌沖洗等用途上,方為大用。是項工作可配合金門低碳島計畫,採強制、獎助、營造示範點的方式多管齊下來做,或便能有效減緩湖庫水的負擔,以及地下水的超抽情形,讓金門的用水停留在一個可負擔的合理標準,方有助島鄉永續發展。
總之,地方的民生及經濟發展都脫離不了充裕水源的供給;隨著金門都市化的程度日深,我們斷不能以過去的思維去面對明天的危機。自大陸買水的確是短期內最直接、有效的解決方法,但長遠看,卻不是對民生權益、地方發展最有利的方法。終究,在用水問題上,我們還是要保持足夠的理性,秉持與時俱進、自助人助的態度,共為金門的瑰麗未來,恪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