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門王張會的期許
繼1990年的「金門協議」,為兩岸偷渡客開啟人道遣返之路,也是兩岸關係發展上的一個里程碑。相隔25年之後,2月的7、8兩日,台灣與大陸兩方專責處理兩岸事務的官方機構負責人,將在金門舉行第三次會談。這俗稱的「王張會」,是否能如25年前的「金門協議」再次為兩岸關係開啟新頁,值得期待。
自2001年兩岸小三通開通以來,經由金門往返兩岸的旅客人數已累計突破1,100餘萬人次,也讓金門成為往返兩岸的重要孔道,以及推動兩岸文化、體育交流的急先鋒。然而,在頻繁接觸之中,許多鄉親也感受到兩岸交流之後所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應,諸如鄉親體會較深的大陸漁民越界捕魚問題已造成金門沿海魚源枯竭,頻繁的盜抽海沙,已連帶使得金門北海岸一線有海岸線倒退的情形,福建沿海垃圾隨洋流海漂污染金馬兩島美麗的海岸線。另外,最近冬季較為凸顯的空污問題,由於島內並無重污染工業,據相關研究證實,金門嚴重的空污與空氣中超高的微粒濃度,其來源可能就是福建沿海的火力發電廠與工業區。不久前也引起非議的所謂M503航路問題,大陸方面片面宣告劃設這條新航路,卻沒想到配合的三條東西向航路可能會影響到金門與馬祖的空中交通。這些議題每一項都影響深遠,且盤根錯節不易解決。
雖說,兩岸關係和緩,以及小三通十多年來的順利運轉,為金門、為台灣帶來了一些「和平紅利」,然而,前面所提及的幾項攸關民生的都不容小覷。尤其這些問題並非雙方的地方政府能獨力解決,因此,我們呼籲,即將移地至金門舉行的第三次王張會,都應該將前述這些議題列入第一優先。誠如陳縣長日前赴廈門拜會時的公開發言,我們呼應陳縣長的訴求,也期盼雙方應將意識形態擺兩邊,將民生議題擺中間,共同凝聚共識、整合出一套策略,逐一解決這些同時影響兩岸短、中、長期發展的問題。
所謂興利除弊。除了去除影響兩岸交流互動的不利因素,我們也期待陸委會以及大陸的國台辦,在這次的高層會談中,能給予「東道主」適度尊重,例如在適當場合邀請陳縣長列席甚至發言的機會;在協商過程中也能重視金門的各項優勢,給予金門更多的政策傾斜。就以自經區為例,當前我方有關自經區的法案,受到藍綠間意見紛歧的影響,目前躺在立法院連委員會都走不出去。我們認為,金門雖有先天條件之不足,卻也有獨特的地理區位與優勢,正所謂「地利之便」。倘若兩岸官方都有意願,只是苦無試驗場,我們認為金門可以在自經區政策上扮演台灣地區的實驗島,讓兩岸經貿交流上於有限範圍內進行無上限的政策試驗。
此外,我們也期許大陸方面應適度放鬆有關其人員出境辦證的管制並降低門檻,讓有意來金門一探究竟的大陸旅客,都能受惠於開辦落地簽證業務所帶來的便捷,吸引更多有條件深度旅遊與自由行的大陸旅客,利用訪問對岸鷺島的同時,也能一併到一水之隔的福島金門來走走。
兩岸的交流與互動彷彿就像一條歷史長河,我們都在一條河裡隨著時勢沈浮。25年時間已是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們期待即將登場的王張會,期許縣府團隊做好接待準備,扮演好「東道主」角色,更期盼兩方能針對金門相關議題達成共識,成為劃破時空的一次峰會,在金門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映出璀璨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