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利與除弊 孰輕孰重?
據報導,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僅一個月,登上報紙頭版就高達三十七次,平均一天至少登上一家報紙頭版,絕對是目前台灣最紅的政治人物,更是媒體的超級寵兒,其受關注程度堪稱總統級待遇。
這幾個月以來,柯市長每每在受訪結束後,會不自覺地輕輕哼出「嗡嗡嗡」的聲音,有記者納悶,究竟是在「嗡」什麼呀?柯笑著回應,「就是後面那一句,大家一起去做工啊!」
像小蜜蜂嗡嗡嗡、勤做工的柯市長,其民調支持率迄今仍高居不下,有近七成的受訪者對柯的施政感到滿意,比選舉得票率百分之五十七左右還高,原因並非柯市長落實了甚麼福國利民的政見,而是其勇於破除陳習陋規、敢於揭弊及對抗財團,讓升斗小民們撫掌稱快。
長久以來,執政者(不分藍綠)無底線的向財團偏頗、傾斜。眾多開發案、併購案,乃至政策,非僅與財團眉來眼去,甚至大剌剌地「依法搶劫」。例如,眾所矚目的北銀富邦併購案。台北市銀行是馬市長時代最賺錢的金雞母,在他與富邦集團大啖了幾次魚翅宴後,就莫名其妙地被資產僅是北市銀三分之一的富邦銀給併了。被併購前,台北市銀行四十四家在黃金地段的房產不但沒有重估,甚至還增列四十五億元呆帳以壓低北銀的帳面淨值。
另外像美河市案。以建小碧潭捷運站為名低價徵收民地,卻將徵收到的佔持分九十九.二四%的土地,交給持分僅○.七六%的日勝生開發,用低估土地成本,高估建商建造成本的方式圖利財團,導致市府高達百餘億元損失。其他諸如大巨蛋案、三創園區案、松菸文創案等,也都是以建設公共設施為名,卻讓民脂民膏在掌權者所謂依法行政中落入財團們的口袋裡。
柯市長成立「廉政委員會」追查積弊一舉,只是在「還給市民知的權利」而已,就引得許多舊勢力及既得利者集體反撲。甚至,還有人以廉政委員會是柯市長的「錦衣衛」來嘲諷,意圖污名化柯市長徹查弊案的正當性;也有人質疑,柯市長一心「除弊」,哪有心思及餘力來「興利」?
按理,興利與除弊自當並舉,甚至,興利才是最終目標。追弊查弊難免得動到舊勢力的奶酪,會予人清算舊帳的感覺。從「人和」的角度來看,圓融世故的政治人物為了展現其包容大肚,多半選擇迴避或輕縱舊弊,抱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心態,以為選擇放下,就可以讓舊惡勢力幡然轉性,甚至心存感激,而與自己齊心努力興利,贏取人民認同。
殊不知,政治人物以為的「與人為善」或「不念舊惡」,在人民看來,往往是「怕事」、「和稀泥」,或是「同流合污」。況且,除弊也是興利的前提與基礎;除弊更是還給人民一個公道,讓是非公義得以伸張的必要手段。
再者,興利主要還是得靠人來推動,倘舊弊不除,那些造成積弊舊惡的人或者其關係網路依舊盤據,那麼,這些造成舊弊的人事物就會像「變形蟲」般快速調整,再重新包圍,乃至寄生依附,時日一久,難免重蹈覆轍。嗡嗡嗡勤做工的柯市長,以及對岸的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皆因除弊反腐而深獲民心,由此觀之,除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