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勤洗手
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醫生等防疫專家都告訴民眾要勤洗手,且要將手擦乾,否則手上的細菌就會快速孳生,數量甚至比洗手前還多,中央及地方也不斷加強宣導,利用各種宣傳管道教導民眾正確洗手方法。
防疫不只戴口罩,正確洗手更重要!面對疫情以來口罩出現短缺的情況,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劉欣怡醫師指出,其實不用迷信於口罩,一般處在戶外空曠的地方不容易被傳染,反而「接觸傳染」更容易被忽略,這也是口罩防疫的限制,眼睛都暴露在外,如果手沾有病毒去接觸到口罩、眼睛、膜等處,更可能有感染風險,因此防疫最重要的方法在「多洗手」。
最有效的防疫方式就是「勤洗手」,並且是使用肥皂、洗手乳混合清水的「濕洗手」最能將髒污和病毒有效去除。洗手時務必記住7字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完,至少清洗20~30秒的時間。最後一個步驟有兩個版本說法,衛福部指出最後結束洗手步驟時,要記得「將手擦乾」;醫師則強調,最後要記得洗到「手腕」,做到更確實的手部清潔。
酒精也是大家搶得囤貨的防疫熱門品,然而運用「酒精洗手」,防疫效果並沒有比肥皂濕洗手來得好,因為酒精並沒有辦法殺死大型飛沫的病毒,只能作為沒有辦法濕洗手的狀況下應急使用。許多人會隨身帶著乾洗手隨時清潔,但「濕洗手」比「乾洗手」更有效,但如果只能使用乾洗手,也要記得依照洗手7字口訣:內、外、夾、弓、大、立、腕/完清洗雙手,而不是將乾洗手擠在掌心隨意搓搓了事。
在台灣,洗手宣導政策起步早,多年來皆致力於推廣「正確洗手」,宣導重點不斷強化「勤洗手、肥皂搓手20秒」。不論大人與幼童,在日常生活中,都務必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並落實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洗手」這個簡單的衛生習慣,可有效降低病菌感染,是可以一輩子受益無窮的健康基本功!「正確洗手」與「保持手部衛生」可說是預防傳染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透過正確的洗手,可減少病菌侵入,從雙手設立第一道防線,就可以有效降低許多傳染病的感染機會。於進食前、如廁後、從戶外返家、抱小孩前、咳嗽或打噴嚏後、料理食物前、摸完寵物後、餵小朋友吃東西前以及幫嬰幼兒處理排泄物後,都要記得利用水、洗手乳或肥皂仔細清潔,才能達到疾病防治的效果。
校園是傳染病防治重要的一環,各級學校已陸續開學,值此非常時期,呼籲家長與教(托)育機構人員,應加強教導學童落實正確勤洗手、咳嗽禮節,與咳嗽戴口罩、生病在家休息等良好防疫觀念,確保自身及親友健康,也可避免家人遭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