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綱發展看防災教育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小意外到大災難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輕則財產損失,重則生命威脅,105年莫蘭蒂強颱肆虐、106年新塘料羅火燒埔、107年烈嶼短延時強降雨成災,可見位於低潛勢災害地區的說法已非數據分析上的順理成章,在這個氣候劇變的時代,許多天災無法預測,因人為疏失、缺乏觀念所造成的災害案例也層出不窮,防災知識猶如隨身佩戴的護身符,時時庇祐我們的人身安全。
我國推動防災教育已有多年的實施經驗,也積極透過學校正規教育向下扎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長久以來學童在防災知識方面雖有提升,但在積極態度與行為的培養仍尚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在當今素養教學的時代,如何有效增進孩子適應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成為課程設計思考的關鍵。
回顧過去的九年義務教育強調學習知識;九年一貫希望學生學會帶得走的能力;12年國教課綱則是希望學生具備素養,在國民教育發展的歷程中,防災教育應有的輪廓也逐漸清晰,演變成今日我們常談到的防災素養K.A.S,分別是建立防災危機意識、培養防災責任感與警覺性並支持各項防災政策、熟悉災害應變能力且能配合各項防災措施及方法,在這樣的內涵架構之下,校園防災從標準答案的訓練走向判斷原則的教育,以往集會常出現以文宣海報進行的教條式宣導,也應該逐漸融入到有學習目標、可搭配教材教具及評量互動機制的完整課程。
我國當前校園防災教育政策以教育部「建構韌性防災校園與防災科技資源應用計畫」為主軸,以地理環境及位置分析,考量臺灣本島位處西太平洋颱風帶及環太平洋地震帶,板塊間不定期移動常引發臺灣地區不同震度之地震,且每年夏秋之際,受太平洋熱帶性低壓所造成的颱風侵襲等現象,歸納出地震、淹水、坡地、人為等各地常見的災害潛勢類型,各地方政府可以依據災害潛勢調查結果發展出在地化防災教育活動及課程。
相較臺灣本島,金門雖少有地震、土石流、海嘯等天然災害,生活中仍有許多人為災害的可能,且交通發達的時代,無論學生或教師皆有可能至外地求學、旅遊、洽公,面臨未知災害應防患於未然,在教育部計畫指導之下,本地學校的防災宣導多以地震、火災、風災為推廣主題,防災校園建置固然重要,除了要建立良好的災害防救體系、妥善規劃防救災資源及緊急應變程序、定期進行必要的避難疏散演練之外,教導安全與永續的防災觀是學校與救援單位在執行目標上最大不同之處,防災勝於救災,教育優於教訓,金門經歷天然災害的感受並不像臺灣部分高潛勢地區深刻,運用教材教具讓孩子認識災害情境跟求生原理是學習的關鍵,一部影片、一個教材或教具講解一個觀念,就能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瞭解災害可能帶來的危險跟應變方式。
歷經莫蘭蒂颱風肆虐與重建之路,縣府曾出版「榕樹兄弟與風怪」繪本提供各國中小推廣風災的教材,啟蒙學童對風災的認識與環境保育的意識,近年來持續製作了「防災小英雄」工具小書,強化學生對於火災的防範與應變知識,除了編撰圖書教材也整合與教材相應的教具,以巡迴、共享的方式提供各國中小教師使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共享學習資源是離島偏鄉常見的教育策略,以解決小班小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
然而,教師是否對這些教學資源充分瞭解,且熟稔應用方式與教學目標,也與教學成效息息相關,樂見的是金門許多有熱忱的老師除了活用教材教具,還能依推廣對象轉化為不同年齡適用的教具,甚至結合英語、自然、數學,適切的融入校本課程,若能再透過增能培養種子師資,發揮示範教學或經驗分享的價值,應可大力協助教育人員更有方法、更有效的推廣防災教育課程,縣府由上而下提供教學資源,學校落實教育專業,相互合作之下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升防災素養,防災教育是一種日常生活教育,更是每個年齡層都應該學習的課題,期許透過教育的力量能讓金門學子的安全多一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