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電子商務的多元產業營銷策略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金門各行各業也面臨嚴酷考驗,金門縣政府為輔導廠商進行數位化轉型,特別和國內電商平臺合作,推出「金正好購」金門商品專區,希望藉由電商專區計畫輔導企業轉型並降低疫情帶來的衝擊,也期待能更有效的協助在地產業進行紓困,振興經濟。
據報導,2019年全球線上零售額將達3.6兆美元,全球五大零售市場將占總銷售額的82%以上。金門相關產業也因疫情暫停小三通客運往來而大受衝擊,縣府希望透過本次電商專區輔導,幫助金門特產商品與電子商務進行連結,也藉由輔導座談會讓廠商了解電子商務的營運機制、商品文案撰寫與金物流的處理方式,提升在地特產業者自身經營線上通路的能量,共創銷售佳績,攜手度過疫情難關,迎向永續未來。
所謂的電子商務,又稱電商,是指在網際網路或電子交易方式進行交易活動和相關服務活動,是傳統商業活動各環節的電子化、網路化。更通俗的講是透過「網路」來買賣商品,而這個「網路」也不一定特指網際網路,有時還泛指人際網、關係網,甚至是產業網(鏈)。因此,電商的模式及樣態是千奇百怪的,臉書上有所謂的「一頁式」商品,微信中也有所謂的「微商」,其實都是立基於社交平臺上一傳十、一傳百的人際關係網絡及特性,相較下,也比傳統的淘寶、京東、PChome或蝦皮等電商平臺來得更多元而靈活。之所以要談這些旨在表明因為網路的無遠弗屆與科技的日新月異,已經全盤改變人們生活習慣,購物消費更通常只在彈指之間,而「電商」在浩瀚的網海中想要擁有一定的曝光度與銷售成績,不可避免的只能先反求諸己;求自己什麼?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求新、求變、求便利。
然而,不可諱言的,所謂的「求新、求變、求便利」又恰是對許多傳統地方產業的弱項所在,而且只要是跨足了電商,挑戰就不會只來自國內;像國內PChome、Yahoo等主要的電商平台一樣得面對蝦皮、486團購的異軍突起,而「跨境電商」主要的利基點便在於交通運輸便利以及線上安全交易;只要金流、物流打通了,往地球任一地點下一筆採購訂單都是舉手之勞的事,因此,如果發展電商是金門不可避免的道路(非不可取代,因為傳統的地方產業一樣會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就好像傳統市場和大型購物商場的類比),那我們就必需要瞭解三件事;瞭解市場、瞭解產品、瞭解競爭在哪裡。
事實上,面對地方產業的未來,電商「或許」是可以擴充的支線,卻「絕對」要有全新的發展思維與商品定位;「或許」與「絕對」便是業者的選擇;選擇通路比重,更選擇營銷策略與產業永續的基底。疫情畢竟只是一時的,因為傳統通路受挫而選擇電子商務自然是可以想見的選項,但要成就持續性的電商卻是一項扎根與持續性的工作,特別是金門目前尚欠缺物流全面的便利性,運輸成本也依然偏高,如何經由形塑產品特性,創造較好的競爭力,找到市場的定位與一席之地,便是極為關鍵的課題;當然,業者依然可以透過不斷的嘗試、修正,「摸著石子過河」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營銷模式,並確保縱若消費環境再有遽變,也能因為策略上的分散風險讓產業輕鬆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