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古蹟鋼棚架循環再利用 有助友善環境
為了搶救縣內近百年的古洋樓,避免因年久失修而傾頹,金門縣文化局針對多棟縣定古蹟施作緊急防護鋼棚架計畫,期能延緩古洋樓的壽命。近兩年更推動鋼棚架的後續再利用計畫,不僅節省大筆公帑,也是對環境友善的一種方式,值得予以肯定與讚許。
金門因落番的出洋客眾多,這群出洋客攢積了大筆金錢,為了光耀門楣,都會寄僑匯回老家蓋洋樓,形成一股風氣;根據文化局委託現勘,金門目前保留的古洋樓高達一百六十一棟,但是很多洋樓因所有權人都在南洋,乏人管理,以致年久失修成了危樓。
古蹟搶救刻不容緩,但它有既定行政程序要走,必須先作調查研究,再作規畫設計,提出修復計畫,最後才是發包施作,要走完這些程序最快也要三、四年,倘若古蹟毀損嚴重,若是屋頂已坍陷的,若不加快腳步搭蓋鋼棚架,一旦漏水就會加速毀損,尤其是室內的木構造及木雕都是珍貴的文物,一旦放任不管就會快速毀損變成危樓。
三年前,文化局針對瀕危的洋樓,爭取文化部的支持與補助,開始對這些瀕危洋樓進行搶救計畫,先後對位於後浦的陳詩吟洋樓、古崗的董允耀洋樓、官澳的藏興古厝、陽翟的永昌堂暨浯陽小學以及后沙許丕簡古厝、小浦頭黃允棋古厝等七棟縣定古蹟施作緊急防護鋼棚架計畫。
鋼棚架是小型的保護性工程,過去文化資產修復完成後,即被當成廢鐵回收處理,價值性較低,相當可惜。文化局近年嘗試將文化資產鋼棚架設置作業標準化,朝向可再利用、節省經費、增加防護功能等多重方向精進。本次由許丕簡古厝移至碧月軒的鋼棚架,即將過去的完全組合式鋼棚架加以改良,將大部分構材尺寸進行標準化,例如每段樑柱皆訂為4米,俾利後續的重複再利用,進而朝向可拆解再組合的鷹架式組合鋼棚架設計發展。
像最近位於后沙的許丕簡古厝已修復完工,拆下來的既有鋼棚架舊料件就移置到浦邊的碧月軒架設,讓碧月軒鋼棚架的設置費用由過去設置許丕簡古厝的250萬元降至96萬元,使設置支出大幅降低62%,省下約150餘萬元公帑。文化局迄今已妥善完成兩處文化資產的鋼棚架拆卸轉置作業。
設置鋼棚架的經費由中央負擔六成,地方配合四成,一棟房子設鋼棚架要花二百多萬元,所費不貲,倘若修復完工後這些鋼架變成廢鐵變賣,根本值不了幾多錢,但是若可以再利用,拆卸後移置到其他待修的古蹟歷建,可以節省經費六成以上,這樣的思維其實只是一念之間,不僅節省大筆公帑支出,資源回收循環再利用也是綠色環保理念的實踐。
文化局將組合式的鋼棚架改良,將大部分構材尺寸進行標準化,進而朝向可拆解再組合的鷹架式組合鋼棚架設計發展,其實是落實局長許正芳一貫要求,許局長是有名的SOP的踐行者,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這幾年儼然成為管理學上的「顯學」,是指在有限時間與資源內,為了執行複雜的事務而設計的內部程序。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標準作業程序能夠縮短新進人員面對不熟練且複雜的學習時間,只要按照步驟指示就能避免失誤與疏忽。
楊縣長對古蹟鋼棚架的設置也很關心,他除了尊重工程設施對文資守護的專業建議外,也指示文化局要讓民眾了解古蹟修復的進度,據悉文化局近期將逐步於鋼棚架現場,設置解說牌向民眾說明設置的目的,透過解說牌跟QR-CODE連結,提供文化資產區位分布圖及其概況,讓民眾了解設置目的,使這些有底蘊的文化資產可以因應現代的思潮,呈現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