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今年迄今十八起鯨豚死亡案件
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九岸巡隊復國墩安檢所於日前在金沙鎮西北方田埔岸際發現一隻死亡鯨豚,本次事件已是今年金門地區第18起鯨豚不幸擱淺岸際死亡案,確實值得相關單位重視。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從2019年4月起,自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農林科手中接下鯨豚處理任務。2020年1月迄今,已經發現擱淺18隻露脊鼠海豚,直接死因一案是有人為外傷,但不排除是嗆水死亡、一案疑似網具纏繞嗆水死亡,但很多案例死因不明。
野外的鯨豚身上通常都有很多毛病,缺乏食物、寄生蟲、腸胃有潰瘍等,但是否是致死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而噪音、食物缺乏也影響鯨豚的生存。此外,近年海豚寶寶死亡案件愈來愈多,也值得觀察。根據統計,全球救援的鯨豚,到最後可以野放的不到十分之一。
水試所指出,這些鯨豚雖然是在金門海域發現,但未必在是這個海域死亡,通常是在海上死亡,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因此不太容易確定牠們是從哪裡來。除了少數個體是有明顯人為外傷或漁具纏繞的痕跡,可以推測是受到漁業活動直接影響致死,多數無法直接確定死因。
鯨豚擱淺指鯨魚或海豚因為某些原因受困於淺灘,或停在岸上無法自行游回大海,擱淺的鯨魚或海豚容易因日曬或嚴重脫水、被自己的體重壓迫、水淹入氣孔、甚至本身的疾病而死。擱淺的成因可分自然和人為兩大類,自然因素如疾病或受傷而無法在海中活動,無力的鯨豚可能會被海流或風吹漂至淺灘而擱淺,有時也會受到大規模的病毒或細菌感染。有時候鯨豚追逐魚群或其他食物進入到不熟悉的區域,迷路無法找出出口。
人為因素則可能是因漁業混獲、海洋廢棄物、軍事聲納、船隻撞擊等,有時候擱淺的原因是上述好幾項累積加成的,鯨豚可能因為疾病活動能力不佳,無法捕抓到足夠的天然食物,就開始吃海洋垃圾,或被漁網纏繞致死。
越是密集的監測鯨豚擱淺事件的原因,越容易提早發現海洋生態的問題,台灣有許多鯨豚擱淺的案例可供檢視海洋環境的健康,研究揭露,近年來,中國揚子江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滅絕、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鼠海豚(Phocoena sinus)即將滅絕,以及紐西蘭毛伊海豚(Cephalorhynchus hectori mau)的瀕臨滅絕,都在在顯示當一種小型海洋哺乳類動物受限於棲地範圍,且族群數量少於100頭時,其滅絕速度將非常迅速。
往年金門很少發現有鯨豚死亡案例,今年之所以突然大幅增加,一般研判主要是為防範非洲豬瘟入侵,自2018年年底非洲豬瘟爆發以來,金門岸巡人員強力巡邏岸際海灘,3個巡邏站每2到3天就巡遍一圈;以往隨著海流被帶到金門岸際的死亡鯨豚,因著潮來潮往,很快又被沖回海中;但因海岸巡人員巡邏密度,死亡鯨豚一個不小心就被眼尖的岸巡人員發現,所以鯨豚擱淺案層出不窮。
究竟是否如此?真正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每隔半月到一個月就會發生一起鯨豚死亡案件,有時還一天發生兩起,如此的密集確實值得主管單位重視,畢竟發現死亡的露脊鼠海豚,目前粗估全球僅存約千隻,在台屬保育類動物。
另外,馬祖岸巡在岸際今年發現的死亡鯨豚案件,迄今也有7起,金馬兩地加起來有25起,可見確事出有因,是否海洋生態有其他變遷或受到嚴重污染,導致鯨豚生存條件不適,值得政府單位和專家學者重視,否則這些保育類動物一旦滅絕,將是人類的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