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地方民俗才藝創造文化新風貌!
享譽國際的大陸「四川民族藝術團」,再次應文化局邀請來金門巡迴各鄉鎮演出,節目安排有:川劇吹打樂、舞蹈、男聲、女聲獨唱、雜技、彝族舞蹈、器樂小合奏,以及壓軸的「變臉」絕活,場場造成轟動,受到鄉親與觀光客熱烈的歡迎。
綜觀這次來金獻藝的「川劇」,演出節目屬於四川地方戲劇的有:川劇吹打樂與川劇集萃,將傳統戲劇的表演和演奏分開,加上創意重新編排,以至於源自曲牌的劇曲,演奏起來形成完整獨立的樂隊,引人入勝;而川劇的小段落,被抽取成為具娛樂趣味的演出,其中的「變臉」絕活,更因神乎其技,博得觀眾最多的掌聲。由此可見傳統戲劇的元素,可加以活用成具現代感的表演形式。
其次,由八名美少女演出的舞蹈,則吸收了民族文化,尤其是從少數民族的生活經驗中獲取靈感,分別展現摩梭族、朝鮮族、彝族的特色,格外引人注目;說明了民俗技藝發揚地方特色,反而有助於走向世界,在多元文化觀念興盛的當代,能獲得普遍的認同。
再者,就是扣人心弦的「雜技」演出,諸如結合了「三個和尚」的民間故事,用來串聯特技絕活,「童趣」的穿著與動作,讓人想起了傳統社會兒童戲耍的樣子。巧妙地與日常情感連接起來,凸顯好的民俗技藝演出,是要貼近生活,使得在特技之外,增加了人文的內涵。
事實上,此次前來獻藝的四川民族藝術團,能善用傳統藝術形式,吸收民族文化特色,以及從生活情感獲取靈感,並加以創新,是其演出成功的條件。當然,節目安排的用心,以及團員訓練有素功夫紮實,個個身懷絕技,更是受觀眾歡迎的主因。
這些年來,在李縣長「觀光立縣,文化金門」的理念下,縣府陸續舉辦各項藝文活動,不僅豐富了鄉親的生活空間,更提升了縣民的審美品味,同時,更有助帶動本地民俗技藝發展,兼而促進觀光業與服務業的興起!
日前,在社會福利館舉行的「金門縣九十四年度學校民俗才藝觀摩會」,來自全縣二十五所學校才藝表演隊伍,齊聚一堂作舞蹈、樂器演奏觀摩演出,其內容:絲竹、南管、國樂,是傳統音樂;鑼鼓陣及舞獅,則是從廟會藝陣中取材;還有馬來西亞華僑設計的二十四節令鼓,以及台灣原住民舞蹈、夏威夷舞等等,呈現了多元文化特色,可見地區民俗才藝人才的培育,已經播下種籽,期待萌芽成長。
不可否認,過去金門許多村落皆曾有自己的高甲戲、和歌仔戲團,成為地方上節慶活動的主要娛樂節目,但自電視興起之後,劇團失去表演的舞台,加諸年青學子普遍重視課業,演員逐漸凋零劇團紛紛解散,屬於地方特色的民俗技藝慢慢失傳。
如今,地區各級學校皆成立社團,聘請專家傳授民俗技藝,同時,許多社區也爭相成立研習社團,並在地方上的各項活動表演觀摩,形成一股新的風潮。尤其,能邀請到享譽國際的大陸「四川民族藝術團」前來巡迴演出,不僅豐富了鄉親的生活空間,提升了縣民的審美品味,更有助帶動藝術觀賞風潮,使具有金門特色的民俗才藝能傳承與發揚,創造地方文化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