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西高速公路網納入金廈線的省思!
根據對岸「新聞網」報導,大陸福建省規劃將原來的「三縱、四橫」高速公路網,調整為「三縱、八橫、三環、二十聯」的海西高速公路網絡;以寧德港、福州港、湄洲灣港、廈門港四大港口為起終點,作為東西走向四條高速公路主通道,打通沿海四大港口向內陸省份的樞紐,拓寬海峽西岸港口群的經濟腹地。
綜觀此項總里程四千八百二十公里的高速公路網建設案中,全長二十二公里的金門至廈門線,被列入「二十聯」之中,實在值得我們正視與省思。
大陸是在中共第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建議,福建省倡議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首次被納入中央政策文件開始,便可預知大陸方面對福建省發展經濟的深深期許,同時,也彰顯福建地區位於台海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性,更象徵著一扇金門圖謀發展的重要窗口。
不容諱言,近期前往大陸旅遊的鄉親們或許會發現,福建各地正如火如荼的漆上「發展海西經濟區」的標語,在這項熱頭上,出現「海西高速公路網」建設方案,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在大陸,政策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政治服務。要發展經濟特區的樣板、標竿,達到「對台統戰」的目的,自然以「海西」為首選,然在這麼「意圖明顯」政策的背後,卻有著務實、恢宏的公共建設做基礎,著實令我們對其「口惠兼具實惠」的政治手腕大表讚嘆。
眾所週知,大陸搞大型建設,一向先推出簡約的口號,不僅可以加深宣傳印象,更具有鼓動人心的作用。所謂的「二十聯」,即是二十條聯絡道路,倘若更加仔細區分,又可區別為一般、港口、城市、機場連接線等性質。此次陸方將「金廈線」納入最基礎的「一般線」中,自然是「宣誓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既有鞏固「一中架構」的意圖,更不乏「金廈經濟共榮圈」的誘因,其深謀遠慮,實不容小覷。
交通,是區域發展的命脈,尤其是如金門這般的蕞爾海島,如有便捷的公路連接大陸板塊,延伸發展腹地,可創造的經濟規模,將無可度限;縣府長期以來推動的「金門大橋」、「金嶝大橋」,莫不著眼於此。然而,兩岸到底是兩個「政治神經」高度敏感的政治實體,只要對方稍有動作不免被擴大解讀,此始於中共「不放棄武力犯台」的宣誓,自也不能強怨我方執政黨將之視之為「敵國」。在這麼脆弱的互信基礎下,陸方慣行「紅蘿蔔、棍子」主義,既給甜頭,又不忘備妥威嚇的武器,實令我方政府與民間企業漸行漸遠。對此,我們不得不佩服大陸的「兩面手法」,更也對咱們的「自我設限」擔憂,面對詭詐的中共,台灣更如何權變都不為過,何來本錢「閉關自守」?
總而言之,在地區不斷籲請擴大「小三通」規模的同時,今年春節台廈直航包機的實現,已成了「小三通」發展的隱憂;不和大陸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接軌,金門將只會是海上的一葉孤舟,在大海中載沉載浮。但「意識型態」的大石橫亙在眼前,金門「一通百通、八方縱橫」的夢想,註定命途多舛。冀望兩岸未來有更多的良善互動,讓金門也能隨著「海西高速公路網」,深入大陸的心臟,盡情的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