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前進的力量
「這十餘年,金門變了不少!」這是一句令人五味雜陳的觀察與評語。
政治方面,相對於戰地政務時期的威權政治,民選首長的施政抓緊民意趨向,每個人都可以在各種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不過,代議政治的品質有待提升,人民的法治素養與公民意識仍嫌薄弱,宗族部落主義而非公共政策的辯論決定了金門的選舉。
經濟方面,貧富差距正在擴大中。裝潢富麗的餐廳裡,觥籌交錯、人聲鼎沸,幾乎讓人忘了這裡曾是戰地,連7-11都有好幾家了;金廈「小三通」的對渡,更讓尚義機場熱鬧滾滾,台商絡繹不絕。不過,昔日仰賴軍需消費的經濟並沒有被觀光收益填補,做阿兵哥生意的店家幾乎停擺;傳統漁業更不必說了,只剩下小額貿易的買賣;小三通的磁吸效應發酵,許多人帶著資金前進大陸,或置產或旅遊,反而是廈門、泉州受惠。幸好天佑金門,還有高粱酒一枝獨秀,挹注了財政,延緩了經濟蕭條困局的發生。
文化方面,十餘年來地方文史工作蓬勃發展,中小學設備大幅翻新,國家亦設立了技術學院,取得碩士及博士文憑的人愈來愈多;同時,傳統祭祖及宗教儀典延續古禮,社會人情味仍相當濃郁,「文化立縣」成為縣府施政的目標。但是,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與拉扯持續發生,文化活動流於形式,文化產業遙不可及;加上研究與創新的能力不足,夾在兩岸強勢文化之間的金門,似乎顯得進退失據,無所適從。
「沒有文化敏感度的建築師所蓋的房子,比八二三砲戰的破壞還要嚴重」,這是2004年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壇裡,成大建築系傅朝卿主任的一句評語。其實,在台灣的空間專業界,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即是「為形式而形式」,與國外的建築師相比,我們的訓練缺乏人文素養,也沒有學會尊重環境的謙卑之心,因此容易成為掠奪式資本主義的馬前卒,作品的理想性蕩然無存,工作態度也缺乏專業倫理。晚近以來,專業界反思這種問題,提出了「參與式設計」、「社區營造」、「生態工法(或稱近自然工法)」等新的理論與工作方法,試圖有所改變。幾年下來,固然有少數案例得以因為專業者與居民的良好互動而改頭換面,但多數仍未見成效。在金門的實際案例中,我們觀察到「由下而上的參與」反而成為專業者推諉的理由,例如「居民就是喜歡舖花崗石啊!」原本應該思考更好、更適合金門的各種方法,在建築師或規劃師的怠惰,以及居民考慮短期的現實利益下,化為烏有。
不管從地理環境、歷史文化來看,金門是個環境敏感的地區,做任何的規劃設計或建設方案其實是要很小心的,其複雜度一點也不亞於人口龐雜的都市。進一步說,愈是封閉性的島嶼環境及史蹟眾多的地區,任何新作的人造設施都產生一定程度的環境、社會、經濟、文化衝擊。
看看別人。泉州已將打造閩南魅力都市視為發展的戰略,配合具體的政策與行動,逐步將閩南建築文化發揚光大,都市設計是其重要手段。廈門對於鼓浪嶼洋樓建築的保護、中山路、思明路等街區的改造,也致力於發展海峽西岸的花園城市,當然對招商引資、文化旅遊有莫大的助益。我們必須說,金門需要急起直追了。
身處在閩南區域地理環境中的金門,未來和這些城市之間,是處於既合作又競爭的關係。若不能看清金門的優勢,讓我們的資源流失,才真正會讓金門「邊緣化」。金門,「來自中原、面向海洋」,「僑居南洋、走過戰地」,「一邊是中國、一邊是台灣」,歷史促成了這塊土地的文化多元的面貌,是故,在謀求未來發展時更應該展現高度及前瞻。金門的發展方向理應以文化與生態資源為基礎,以「閩南原鄉、台灣窗口」的定位,致力於環境景觀、歷史風貌、文化教育、永續發展。這不僅是地方魅力的塑造工程而已,還是金門人建立文化自信心與主體性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