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金門大橋試燈即將竣工通車意義重大
有云:有夢最美,如今美夢成真最好。金門大橋工程試燈為通車暖身,代表國家門面將更華麗,國橋國造,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能加速促進金門躍動進步繁榮,便民利民,造福社會人群,不啻是金門天大之喜訊,也是國人之驕傲,金門之榮耀,值得欣慰。
金門本島連接烈嶼鄉(又稱小金門)之金門大橋,施工單位於六月二十一日晚間試燈,七彩絢麗,燈光閃爍,讓看到之民眾驚呼連連,稍後燈具全部到位,五塔一起發光,場面將更為壯觀,這是全國首座跨海大橋之金門大橋,東自金寧鄉湖下慈湖路起,西至烈嶼鄉(小金門)湖埔路止,全長五點四公里,跨海橋長四點八公里,耗時十年,興建經費逾九十六億元,速限六十公里,未來將視強風交管,交通部長王國材日前抵金視察,期許今年十月通車,有助地區觀光事業發展。
根據了解,大橋竣工通車之後,金門各鄉鎮聯外道路四通八達,不管天候如何變化,來去自如,悉聽尊便,特別是烈嶼鄉不再是離島之離島,苦盡甘來,利多益大,昔日仰賴輪渡輸運之人流與貨流跋涉苦楚,也將正式宣告結束,走入歷史,點點滴滴,得來不易,彌足珍貴。
舉世咸知,金門孤懸海上,功在國家,幅員狹小,四面環海,總面積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由十三個大小島嶼組成,由於位居閩南江口要衝,自古以來,素為兵家必爭之地,經濟活動榮景不如境外縣市,現有設籍人口十四萬眾,實住人口不及六萬,行政資源不足,尤以一切民生基礎建設經費預算胥賴中央鼎力支援補助推行,其中機場、港埠、碼頭之投資建設工程、環島道路之開闢拓寬截彎取直改善等等即是施政重點要項,棒棒相接,無縫接軌,各項建設成果,看得見、用得到,凡吾金門鄉親飲水思源,莫不感謝中華民國,感謝中華民國政府。
回顧興建金門大橋之倡議,乃係首任金門官派後來民選連任縣長陳水在傾聽民意,而於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試驗制度終止,地方自治步入常軌之後,府會聯手逕向中央提出之主張建議,議題一出,有人說讚,有人認為天方夜譚,見仁見智,眾說紛紜,咸表所需經費預算龐大,爭取不易,能否獲得中央首肯、建橋人力技術都是難題,但是皇天不負苦心人,愛拼就會贏,這個建議,快速炒熱,民意響應呼聲直線上升,陳水在縣長進而拋出,將於其任期屆滿交卸前,盡其所能埋下第一根泥鑄橋樁之諾言,所憾時機並未成熟,事與願違,從此興建金門大橋之議題一度停擺,浮浮沉沉二十餘年之久,能得敗部復活,渥蒙前總統馬英九正視民意與地區發展之需求,秉持「三分政治,七分經濟」原則拍板定案,如今大功告成,大眾感念在心,證諸政治掛帥,不如民生經濟實在實惠又得人心。
隨著流光歲月飛逝流轉,金門已然脫胎換骨,檢視縣長楊鎮浯主政以來,所提出之〈金門躍動、躍動金門〉一貫施政目標計畫與執行成效,業已一一具體呈現,見樹也見林。益見施政團隊堅定〈說實話、做實事〉找回價值負責態度始終未曾改變。所謂:路不走不通,事不做不成,凡走過必留痕跡。雖然大橋施工興建過程,坎坎坷坷,波折不斷,計劃、執行任務艱鉅,惟在中央地方官民共同努力克服之下,關關難過關關過,為金門創下前所未有空前歷史紀錄,俟橋通燈亮,金門萬事亨通,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