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文化景觀需要「轉譯」而非凍結式保存
日前,許玉昭議員關注地方文化資產保存的相關議題。其中,投入工程款超過一億七千多萬元的「乳山坑道」,由於缺乏地表基地設施的活化利用計畫,以及整體經營管理的策略,將來恐如議座所言,淪為「蚊子館」。
營區的保存維護、活化利用及經營管理,近年來馬祖的案例已有相當的成效。基礎面的部份,以普查為本,進行戰地文化景觀的「分級治理」,不同價值的場域以「保存、轉譯、創生」等手段進行處理。因此,對於「日常」的文化觀光、戰地體驗或社區經濟發展來說,戰地文化景觀是「島嶼博物館」系統的一種重要資源;對於「非常」的節慶行銷來說,每二年舉行一次的「國際藝術島」則是馬祖文化軟實力的對外展現。
其實,不只是馬祖,各縣市積極保存及活化利用軍事營區,以具創新性的概念加以保存活化,而非走上文化資產保存的僵化模式,已經蔚為風潮。如果金門再不理解,積極奮起,恐被遠遠拋在後面。
桃園大湳森林公園就是其中一個非常精彩的案例,它的轉譯正是我們應該參考學習的他山之石。
這裡原為保一總隊營區,佔地面積約16.4公頃,原先規劃為保一總隊撤出後,由桃園市政府接管。桃園市政府一開始規劃北營區面積10.4公頃為都市計畫機關用地,希望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的方式,興建社會住宅、警消職務宿舍以及青年住宅樂活園區;而南營區面積6公頃,為非都市計畫土地,則研議規劃為產業專用區或其他用途。在土地變更的過程中,營區內的樹木也將面臨移植或移除的命運。然而,保一總隊自2017年9月撤出後,桃園市政府工務局在勘查過程當中,意外發現到4隻在台灣已列為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黃鸝鳥」,因此市府評估後捨棄原先社會住宅等規劃,改朝森林公園的型態及目標來保育生態環境。
從社會住宅、產業園區到森林公園,這樣的轉折不可謂之不大。桃園市政府委託設計團隊以生態調查結果及公民參與為基礎,擬定了大湳森林公園三大總體目標(3E),希望成為桃園都會中心的生物庇護所(Environment 生態)、都市中體驗生態的自然場域(Education 教育),以及市民間能交流互動的生活空間(Entertainment 娛樂),透過3E目標的營造,提供能認識自然、親近自然、尊敬自然的森林公園。此外,在3E目標的架構下,設計團隊與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團隊合作,嘗試將「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具體落實在大湳森林公園的設計上,以把生態環境顧好,人才會更健康為主軸,擬定出三個設計原則,也就是生態、教育、娛樂三大目標。整個規劃設計獲得專業界的肯定,榮獲2019第七屆臺灣景觀大獎環境規劃設計---優質獎 (2019 The 7th Taiwan Landscape Awards, Award of Excellence)。
接著,軍營轉譯成文化設施及市民活動中心,更是本案的重中之重。位於公園內的「兒童玩具圖書館」於2021年4月先行啟用,2022年10月試營運「八塊厝民俗藝術村」,2022年12月12日大興、大忠、大愛、大千等4座市民活動中心揭牌啟用。其中,兒童玩具圖書館,佔地約有1,500坪,規模臺灣最大。館內規劃有七大主題區,如展覽館、玩具修復站、DIY工作坊、積木區、STEAM體驗區及二手玩交換區。其藏書及教具超過10萬,包括書籍、各式各樣的玩具、雜誌與教材,能讓孩童置身於森林裡探索與學習。「八塊厝民俗藝術村」則規劃有工藝文創館、語言推廣館、民俗節慶館、表演藝術館、特展區;同時也有文創商品、特色飲食的小賣場,以及包括研討室、體驗室、駐地藝術家工作室等空間,儼然成為文化傳承及文創產業的孵化基地。
大湳森林公園不僅讓社區多了一座公園,還引起愈來愈多的人的重視。這塊都市綠洲,其實也是一個文化綠洲。金門的戰地史蹟保存的走向,缺少統籌與整體戰略,治絲益棼,實應虛心檢討,改弦易轍。